“他(神甫)走了以后,我也就静下来了。我筋疲力尽,扑倒在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田野上万籁作响,直传到我耳际。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这时,黑夜将尽,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上面这段文字是《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莫尔索在行将被处决之前向自己、向世界发出的呐喊。
有人说,默尔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默尔索自己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冷酷的人的。虽然他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家庭,又要工作,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办法照顾妈妈,所以才把妈妈送到敬老院。就如养老院院长说“默尔索太太入本院已经三年了。您是她惟一的赡养者。”我以为他有责备我的意思,赶忙开始解释。但他打断了我:“您用不着说明,我亲爱的孩子,我看过令堂的档案。您负担不起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却很有限。把她送到这里来她会过得好一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说》中说,人的性格形成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性格萌芽阶段、性格形成阶段、和性格稳定阶段。性格萌芽阶段是指学龄前的时间段,性格形成阶段是指小学生和初中生这一阶段,性格稳定阶段是指高中和大学阶段。
学龄前期(3-6周岁):此时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求知欲望都有所提高,主动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当主动的行为失败时,可能会产生内疚与失望的情绪,所以家长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引导,孩子的性格就会走向偏执。
默尔索不哭去世的母亲,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我估计默尔索在他的学龄前性格萌芽阶段,家长没有发现他的不良情绪,更别说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所以尔默尔索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性格。
再后来,因为母亲在晚年寻求自己的幸福,找了未婚夫,想“重新开始游戏”,默尔索先前对这种事情估计是并不赞成的,可他又有什么办法,那是他的母亲。他很久都想不起来母亲,后来在他要行刑前才想起母亲,想通母亲找未婚夫这件事。从这一点来说,默尔索从家庭里没有得到爱,所以他不是不爱,只是他不会爱。正如他对他的女友玛丽一样。
他喜欢玛丽,也想娶她当老婆。他只是心里想,他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她好,他不会主动对她好,只要玛丽要求,他都能做到,但玛丽不要求,他就想不到。他的性格就是被动的。和邻居相处也一样。
雷蒙,是他的邻居。雷蒙主动和他打招呼,邀他一起出去玩,他也能随和地和他相处,并且在雷蒙需要他帮忙时,他竟义无反顾地对雷蒙出手想救,因为雷蒙肯定他,把他当朋友。他又怕雷蒙义气行事,把雷蒙的手枪放在了自己的口袋。他的悲剧就从这把枪开始。
默尔索为了自卫枪杀了雷蒙的冤家。从自卫角度来说,他不会被判处死刑。可是所有的证据都对他不利。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对默尔索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他性格中的缺陷让法律钻了空子,所有的证据表明,他对母亲去世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不重视。对别人生命的不重视,别人对他的生命也不会怜惜。所以,他得死。虽然他刚刚明白活着的意义,刚刚想要好好生活,却要死去。
就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生命,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理由,付出了无足轻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