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吼大叫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父母歇斯底里,几近疯狂,但那也许并不是孩子的本意。
“你在干什么?”下班回家的妈妈发现卫生间满地的污水,儿子正蹲在里面。
“我,我在擦地。”儿子着说
“你这是在擦地吗?你这是想把家淹了!你能不能乖一点几?“怒火万丈的妈妈把儿子大骂一顿。
后来,妈妈才知道,儿子是因为看她最近下班晚,觉得妈妈太辛苦,就想帮她拖地,结果把盆里的水弄酒了……
妈妈内疚得掉下了眼泪。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吼”是一种语言暴力,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孩子会因此变得胆小、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长大后也常表现出没主见。更多的孩子会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跟其他人的相处中,认为吼叫就是正确的沟通方式。
甚至有的孩子干脆成了表里不一的人,表面上因为畏惧而顺从,实际上内心非常逆反。孩子一旦有了反抗的能力,这种叛逆就会全面爆发,摧毁亲子关系。
另外,吼叫还会有损孩子的大脑,儿科专家表示,当孩子听到吼叫和责骂时,大脑就会做出“战斗”“逃跑”的反应,然后心跳加快,瞳孔放大、手心出汗……这种紧张状态长期持续对孩子的大脑是有损害的。
用“低声教育“代替吼叫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批评孩子时,低声教育更容易卸下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线,降低反抗则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听取内容,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反击。
低声教育是指即使孩子犯错误,也要轻声说话。轻声不只是降低声音,降低声音的威胁仍然是威胁。降低音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客观地表达,受到感染的孩子也会被带入理性的范畴。
在低声教育环境中的成长的孩子,性格温和、自信优雅、从容淡定,有很高的共情能力。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尝试一下这几个方法:
1、把愤怒的感受尽可能说出来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主张压抑愤怒,在被孩子气得想要发脾气时,我们需要承认:“我也是有脾气的,我有权愤怒和生气,并不必为此感到愧疚。”重要的是,我们要说出愤怒,而不是借愤怒去伤害孩子。
2、控制不住怒气的时候,试试写便条
这个方法挺好,我一再和大宝用这样的方法,在彼此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使用。写便条可以让你远离愤怒的场地,换一种温和的处理方式,比如你很恼火孩子乱扔玩具,可以把写有“亲爱的,玩完了,记得收好玩具。”的便条贴在玩具箱上。
3、避免失败后又回到老路上
低声教育开始很难优雅,尤其是对已经习惯了用吼叫压制孩子的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得重新回到老路上继续吼叫,你还可以尝试其他技巧。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或许孩子还没有适应你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