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打个补丁:春秋时就有了“苏”和“浙”的暗号我本来想偷懒,直接说“苏州是公元前514年的伍子胥建的”,后来发现——嚯,无锡人第一个跳出来翻白眼,说“阖闾城遗址明明在我们马山,你苏州蹭什么热度”。好吧,那就退一步,吴国最早筑城记录往前推到阖闾元年(前514年),但筑城这事儿,就像谈恋爱,谁先告白不重要,谁最后把日子过成诗才算赢。至于浙江,绍兴人慢悠悠喝了口黄酒:“我们越国都城公元前490年就夯土了,你们吴国夯的是野心,我们夯的是日子。”我当场被噎住,行,你们都有理。
02 太湖的甜 vs 钱塘的咸:口味是刻在DNA里的地理课在苏州吃三虾面,师傅把虾仁、虾籽、虾黄拆得比分手还干净,最后浇一勺猪油,吃完我差点给碗磕头。隔壁桌的浙江姑娘(嘉兴的,别问为什么知道,她连啃个粽子都要配碟醋)幽幽来一句:“你们江苏人是不是对‘鲜’有什么误解?我们绍兴醉蟹,蟹黄是流心的,蟹肉是微醺的,连壳都想嚼碎了咽下去。”我当场表演一个瞳孔地震。江苏的鲜是“提纯”,浙江的鲜是“发酵”,一个像实验室,一个像酿酒厂。
03 吴侬软语 vs 浙里方言:吵架都像在说情话在无锡打车,司机大叔用一口软糯的普通话问我:“妹妹,你系不系去鼋头渚看樱花?”我骨头酥了一半。结果第二天到杭州,出租车司机用萧山话打电话:“噶个表咂头,又堵牢咧!”我瞬间清醒——这哪是方言,这是加密电报。
最绝的是绍兴婆婆骂人:“侬个棺材板板!”听起来像要给我打棺材,结果她下一句是“天冷了,加件衣裳。”我???后来懂了,江苏的温柔是“表面功夫”,浙江的温柔是“暗搓搓的”,一个给你糖衣,一个给你酒心。
04 古镇的两种活法:周庄的旗袍 vs 乌镇的剧本杀周庄的沈厅,导游说“沈万三聚宝盆是传说”,结果隔壁团的大哥非要拍照摸门槛,说“沾财气”。我笑得想死,这财气要是能摸出来,沈万三早就托梦告他侵权了。转头到乌镇,西栅的民宿老板递给我一本“昭明太子手抄心经”,说“晚上可以抄经”。我翻开一看——好家伙,简体横排,印刷厂地址在义乌。但神奇的是,我居然老老实实抄了三页,抄完老板给我泡了杯杭白菊,说“心乱了,字就歪了”。我低头一看,果然歪成了江苏的“蘇”字。
05 博物馆的修罗场:南京博物院在“炫富”,浙博在“哭穷”在南京博物院看“镇院之宝”金兽,讲解员说“汉代金器工艺巅峰”,我盯着那只金灿灿的豹子,满脑子“这要是我妈的嫁妆得多拉风”。结果到了浙江省博,讲解员指着一柄破青铜剑:“这是越王勾践的剑,当年他拿它砍过吴王夫差的……呃,自尊心。”我当场笑出声。江苏的博物馆是“你看我多有钱”,浙江的博物馆是“你看我多会讲故事”。一个像霸总,一个像绿茶,但都让你掏钱包买文创。
06 最后的暴击:江苏人请客 vs 浙江人请客在扬州吃早茶,朋友点了五丁包、翡翠烧卖、蟹黄汤包,结账时他抢着付,说“来江苏哪能让你花钱?”我感动得想嫁。隔周去温州,朋友带我吃海鲜大排档,老板端上一盘血蛤,他淡定地说“这顿你请,下次我带你去吃江蟹生。”我???
后来懂了,江苏的请客是“我全包”,浙江的请客是“下次我请”,一个像热恋,一个像长期饭票。但哪个更划算?呵呵,浙江的“下次”可能排到下辈子。
07 我在太湖和钱塘江之间,听见它们说悄悄话太湖说:“江苏人把日子过成了盆景,精致到每片叶子都要修。”钱塘江回:“浙江人把日子过成了潮水,涨落都带着腥甜的野气。”我蹲在中间,左边是三虾面的甜,右边是醉蟹的咸,突然想起绍兴婆婆那句话:“加件衣裳。”嗯,江苏和浙江的差距,大概就像一件丝绸袍子和一件棉麻衫,一个贴身,一个透气,但都得穿,不穿冻死。
08 写在最后:别争了,你们都是江南的崽江苏人笑浙江人“小气”,浙江人笑江苏人“矫情”,但吵到最后,都会一起骂“苏北和浙南不算江南”。你看,人类的本质就是双标。我?我夹在他们中间,左手一把碧螺春,右手一壶龙井,心想:要是能把苏州的桂花糖藕塞进绍兴的黄酒坛子里,泡出来的,大概就是江南本身了。
毕竟,太湖和钱塘江,最后都流进了——你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