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2021也已经过去1/6了。。。
今天简单记录一些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这个习惯是一年前才养成的,发现受益极大。)有了google note,笔记可以加上tag,非常便于回顾,加深理解。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做笔记,而是为了不断回顾以达到理解透彻,或进一步产生新的理解或疑问
提到思考,我有一个小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发现这样一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卡耐基用一整本书讲了一个有效的做法来避免焦虑——底线思考。(人性的弱点)
重要的事情优先(详见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或《要事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有时候因为重要的事情很繁琐或者很烦心,所以就把该事情往后推了,但是很多时候造成的结果就是事情无限往后退,导致做的仓促或根本未真正的开始。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联系。
------或者一个好游戏,嘻嘻,不过目前看来我应该没有这种时间了,或者说不应该安排这种时间了
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养成的,并且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念(英语里面表达不相信某个东西叫做“I don't buy it”)。从进化心理学上这是有依据的,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信念往往是更靠谱的。只不过可惜的是靠谱不代表最佳,一个信念能让你活下来并不代表能让你活得最好。
------以我之前的总结就是,即使穿越回了以前的自我,在没有额外外力的情况下,人的生活轨迹并不会因为日后的悔恨而变得更好,因为我们所悔恨的当初的错误选择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对自己才是最优的,或心理上最优的,因为做出选择的本质都是让自己远离不舒服,(即便只是短视的选择)
理性是感性的奴隶。
------我在大的人生转折或机遇或时机面前,基本都是理性进行第一选择,感觉作为最终选择。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pongba/article/details/26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