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时关注课本细节,注意编者精选的图片,深刻感受这一点,是从看肖培东老师执教《猫》一课开始。
《猫》是一篇老课文,分析三只猫是老师们常用的梳理文本的方法。肖老师却敏锐的关注到了文本中的插图,以“图上画的是哪一只猫”为主问题,让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看完这节课,让我对课本中的插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编者为何在这篇课文旁边加图,封面图是哪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在这本书中是什么地位?
因此在课堂中我也开始试着借助插图,让孩子筛选信息,思考问题,调动孩子兴趣。如拿到语文书的第一课,让孩子看看封面,对照目录,猜猜插图对应的是哪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有两篇插图,一篇占用了一整页,描述了渔人进仙气袅袅的桃花源的画面。还有一页是封面,显示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情景。对于第一张图画,在引入战乱内患,民不聊生的背景后,我让学生找找图中可能不符合背景处。比如渔人的衣着,渔人拿着钓竿,都显出休闲之感,而当时的背景下以打渔为生百姓应该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这幅图还可以作为梳理课文内容,帮助背诵的工具。
插图选择显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让我对这一句话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估。站在渔人的视野,他看到的场景对他来说都是稀奇的,就像咱们去旅游,一定是记住咱们不常见的事物一样。他先被开阔的整齐的情景吸引,这是被动的吸引;接着视觉听觉更细腻了,鸡鸣犬吠,阡陌交通,小池桑竹,这种自给自足的自得情景是农耕时代最理想的境界。
顺着渔人的视野继续看,他的视野停留之处,正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认为这句话有三个信息:①桃源里的老人和小孩,快乐自得,他们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们满足,他们快乐。 ②外界的壮年被征兵,所以老人和孩子属于鳏寡孤独,活下来的老小不多,就算活下来也要干着与年纪不符的活维持生计。老人和小孩是社会的末梢,当老小怡然自乐了,这个社会的运转情况可想而知是多么美好。③渔人作为老年人,当看到这里的老人怡然自得,还有小孩绕膝承欢,会感受到强烈的对比,所以他的视线落在了他最渴望的画面上,也是以小见大体现桃源中人民生活美好的画面。
这是这副画给我传递的信息,鼓励我重视这句话,这个画面。这也是备课中的“备编者”吧。
授课时,在铺垫背景后,我设置这样的提问:1,渔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有什么心情,什么想法?2,对照封面图片,站在渔人的角度,读出渔人的心情和想法。
如:
渔人初见这画面,心情惊讶,读。
渔人见到这画面,对比自己的艰难处境,心情酸涩又向往,读。
渔人多么希望自己是这个老人呀,读。
然后再将豁然开朗后的见闻串起来再读一读。
在设身处地的朗读后,此地的美好读出来了,对此地的向往也读出来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意义也氤氲在朗朗书声中了。
(这里再说一个不吐不快的事情:网上杜撰说桃花源记是误入鬼地,说这些人在战乱中全村死去,然后不得轮回,因为渔人所以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人世,于是灰飞烟灭,后世无法寻找,纯粹是写小说!我认为这样的小说是对桃源这个美好的理想社会的侮辱!这样的内容甚至在有的课件中看到踪影,只为说明桃花源是虚幻的!呜呼哀哉。
要说歪曲编造,我宁愿设想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你看,陶渊明多次在其诗中用其姓氏“陶”作为自由悠然的代名词。而这里正式“桃源”,两个字与作者名字重合,显然不是偶然,不然,樱花、杏花也很美呢,为何不用呢?千百年来,大家都不能否认,《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
另外,渔人也是作者的谐音,就是“愚人”之意。这个愚人颇有一番运气,能通达理想之地。但即使能进入,因为其世俗,所以还是不能免俗,一出来就为名为利奔波,背信弃义。同样愚的还有太守一行和高尚士刘子骥,太守一行的世俗很明显,刘子骥既知桃源人不愿被打扰,是避世之人,还一心寻找,只为增加自己的高尚之名,这种假高尚今世也很多)
以后这些我还是想考证,我为我的思想可能接近陶渊明真实想法而激动不已!
言归正传,课本中的插图有不少,单元导读处,课文中,还有封面插图,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素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课文里图,画的是两个神态各异的人。我让学生根据文本猜测二人谁是庄子,谁是惠子。孩子们兴趣一下浓厚起来,反复扫视课文,积极组织语言,课堂上有了一个小高潮。
文字归于左脑,图像归于右脑,课堂上利用好文字加图像,让孩子们左右脑结合起来,孩子思维一定会更活跃。这也不枉费编者从浩瀚的插图中挑选出精美的图片插入篇幅有限的课本中的那一番苦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