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习力
我们很多人对“学习”这个概念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或者说,在这个信息爆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学习”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进化到了更复杂的形态,它的进化速度之快,让大部分人都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以前我们努力学习,奔向光明的未来;现在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却发现根本看不见未来。
有很多时候,你暗下决心,对标“隔壁家的孩子”、“工位对面的张三”或者“上个月业绩比你好的李四”,要努力学习一个本领,争取和他看齐,甚至能超越他!
于是你立马爬起床,开始制作时间表,报班、买书、学习,一顿操作猛如虎,月底一看不光没收益,还投进去了一大堆银子。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怀疑自己:
“我是不是笨到根本不会学习?”
“学习这种能力,究竟能不能后天学会?”
对于这个困扰着无数上进青年的问题,《华为学习之法》一书给出了肯定回答:
学习,就是可习而得之的。
对于什么是学习和为什么学习,本书也给出了十分明确的定义:
“学习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缩小差距、改变现状。学习本身从来就不是目的,也不应该成为目的。”
作者本人是一位与华为共同奋斗了十余年的一线亲历者,在这本书中,以华为这家伟大而独特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用接地气的语言风阐述了许多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深挖其历史上重大转折和变革中的学习历程,采访了诸多华为公司内部核心人员,就“华为如何学习”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讨论。该书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华为向谁学”和“华为怎么学”,在我看来,这两部分也可以称作华为进行学习的“干法”与“心法”。前者是行动指南,后者是精神内核,两者相辅相成,一起构成华为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1.我们为什么要向华为学习?
华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经受过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遇到的几乎全部难题。它踏出的路,是开创性的。它所运用的学习思路,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的。
从成长过程来看,华为几乎不同于任何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中国名企。过去40年,中国成功的大公司,身上多有两个共同的因素∶第一,刚开始时,本身就有技术积累和资本积累;第二,遇到了一个行业风口;比如出身显贵的中兴和赶上互联网浪潮的阿里巴巴。而华为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其所在的通信领域,在当时虽然是一个巨大的风口,但出风口早就被国际巨头堵得严严实实,这些企业平均年龄100岁,中国还陷于甲午战争的泥潭的时候,这几家公司基本就在那个时间点相继成立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生于1987年9月15日,是一个处女座。与那个年代的电信巨无霸相比,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是一个太空一个地壳。
如今的华为,牢牢地占据着行业全球第一的位置,拥有专利85,000件以上,每年为国家缴税1000多亿,从2000年到现在累积创收1.39万亿,这个数字可以购买7艘美国最先进的福特级航空母舰。即使在2020年,华为经受着公司成立以来历史上最严峻的制裁和打压的情况下,全年销售收入高达8914亿元,依然增长了3.8%。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家成立之初仅3人的小不点儿,在短短的40余年的时间里,成长为行业跨国巨头?况且还是在全球竞争最激烈、技术更新最迅速、管理水平要求最高的电信这条赛道里。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本书作者邓斌认为:华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学习力。华为文化的内核,是强大的迭代学习观念。
2.欲成高徒,只得拜名师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段迷茫混沌的时光。那么在1990至1999年这段时间里,华为就正处于这样的时期。
这10年,是“混沌期”,“公司只能自己摸索,被动地响应问题”。
那个时候,公司里各个环节都没有系统化,各地领导和研发人员的报告也是一团糟。也有些努力工作的员工,因为总部管理的滞后性,没有得到及时提拔,任正非回忆起这段日子时坦言到:“责任在我”,“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管”。
公司内部太乱,主干堵塞,各部门之间协调出现严重内耗。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华为开始了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学习阶段:向西方优秀企业学习。
经过将近10年大刀阔斧的整顿,华为内部拥有了清晰明确的运作规则,这些先进的管理观念帮助华为将主干打通,公司运作起来,比德芙巧克力还丝滑。公司的管理完成了“乱中求治”。
电信行业是技术迭代最迅速的行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每天都在飞速增长,拜师IBM之后,华为染上了前者也有的毛病:整个公司架构过于庞大,总部权力感太强。
一支优秀的队伍,除了要有井井有条的做事流程外,还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精致化、敏捷化。
于是,为了提高整个组织作战的灵活性,华为开始了历史上第二个系统性学习阶段:向美军学习。
学习计划开始于2009年,一直持续至今。此后的日子里,公司的一线战斗人员和总部的配合战打得越来越默契,利用在第一阶段总结下来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思维,公司内部也就引进先进技术和思想制定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制度。公司的管理在这个阶段完成了“治中求乱”。
除了向西方优秀企业和美军学习以外,华为还主动向客户、不同行业与不同水平的公司学习。
很多次和客户合作遇到问题,被客户骂“不懂行”,这时,华为就会积极邀请客户指导自己,来提高自身在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内的认知水平。“联合创新中心”,是一个客户和华为工作人员共同创造价值的机构。
4G时代,华为和欧洲客户联合推出了“CPE”终端;
5G时代,华为和客户联合推出了“5G智慧煤矿”项目,还和深圳机场达成在交通领域内的诸多合作;这些成果都与“联合创新中心”有着直接关联。像这种问客户取经的机构,华为在全球共有近40所。
一位华为员工提到,有一次在海底捞请客户吃饭,结完账后,发现海底捞给他们上了一个果盘,水
摆成了华为标志的形状,这让在场的华为人和客户都非常感动。在华为开始To C业务时,为了学到“服务”的真经,华为总部的经营管理团队曾倡导全体员工:“用一次顺丰快递,吃一次海底捞”。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创造惊喜。
做同行也给客户做的内容,不叫服务,是义务。只有做到同行没做到的,那才是真正的服务。
2017年元旦,华为高层管理余承东曾亲自去OPPO和VIVO的线下门店站柜台,就是为了学习这两家公司如何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任正非得知后,对余承东这一实践学习行为给予高度评价。 华为公司的不同板块,很多高层都以身作则地向竞争对手学习。哪怕是综合实力不如华为,但只要有一个点比华为强,那就是值得所有华为人学习的榜样。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两句古文,一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二则“攻吾之短是吾师。”
很明显,华为真正地用行动,践行了这些优秀的思想。
对于学习强者,华为从来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批判”、“挑刺”上,不会为了辩赢老师而学习,而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以空杯状态去学习别人的闪光点,自动忽略掉不好的地方。《华为基本法》里提到过:成功并不总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所以,华为并不会因为之前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反而一直保持求学好问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吸收各种营养。
通过长期主义下的勤学苦练,华为也逐渐从行业挑战者的角色,转化成为了行业领导者。
[if !supportLists]3. [endif]比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
华为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反思的公司。
组织学习之前要选对人,个人学习之前要调整好态度。
在每一次重大变革前,华为都会层层选拔合适的领导和员工参加变革。与其相比,很多公司在进行变革时,请来的都是“闲置人员”,这些人没有足够的经验去感悟要学习的内容,对公司的各种细节也一知半解,这样形式的学习,根本不会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很多公司学习别优秀成果却无法落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参加学习的人不对。
学习的过程也值得被学习
在向IBM学习期间,华为就总结出了向高手学习的流程,这个方法论最后被华为升华为“学习流程与方法”,这一流程让华为在随后与麦肯锡、毕马威、普华永道等诸多西方公司合作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大大节约了双方的磨合成本,使得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提升。
学习只学本质,不学表象。
很多公司在学习华为的“铁三角”时,都会把“三”这个字直接拿来用,也不思考是否适合自己。对于这种情况,本书作者认为,大家学习“铁三角”时,并不是要去照搬这个形式,无论是“铁四角”还是“铁五角”,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铁三角”结构的本质是为了增加销售团队的灵敏度,目的是为了增强总部与前线的默契度。理解了这一本质,再将这一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体系里去,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句任老的话作为结尾,“大机会时代,对每个人都提供了机会,唯有一个要求: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学习别人优秀处,不要总拿我们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比。以后我们的对手就是自己,这要成为一种文化,这就是哲学”。
在我们读这本书的同时,华为此时此刻,也正在和我们一样,不断地思考、学习。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本《华为学习之法》里得到启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