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活着的真正意义,我们凡人又哪敢揣测半分,又或是说,去探索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上升到哲学高度,如果我们沉溺于这个问题,不免要陷入虚无主义漩涡。我常常想,人要是真的活通透了,就离死不远了。
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没想到上来就选了地狱难度——《活着》。跟阅读国际经典大作不同,当代国内作家,尤其是余华通俗甚至粗俗的叙述手法,让我的阅读异常流畅。
阅读完了最后一页,长时间举着书的手臂感到些许酸痛,但放下书后也并没有感觉轻松多少。而后我又去找了电影去看, 我后悔没有先看电影再去找小说看。
电影中的情节美化了不少,如果小说惨的程度是100%,那电影就是30%,而电影的结局也是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但我依然推荐读小说,哪怕只读小说。原因是劲儿够大,够真实,可以一次性理解通透。再去跟电影做比较,就觉得电影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了,像掺了水的低度白酒。
活着,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活着。我放下书忍不住问出这几个问题。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不敢再思索下去。
书中讲述的,是第一人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叙述。但是我相信这本书看哭了好多人,包括我,阅读时好像一只手捏住了心脏,因为不能轻松的跳动和随心所欲的呼吸而愤懑。富贵坐在树下,平淡的叙述自己的一生。他曾经腰缠万贯又一夜之间身无分文;参加过战争爬过死人堆;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女双全过,最后亲自把所有亲人都逐一埋葬。对于命运给他的安排,他没有过抱怨,有过痛苦有过悔悟,但还是欣然接受了。他在干嘛,他只是在活着。
在春生来找他那一晚,从他劝春生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活着的态度,"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对于一个间接害死自己亲生儿子的朋友,他这样劝道。没有幸灾乐祸,没有怨恨。他发自内心的劝着。 我想,正是因为他的豁达,才能没有因为亲人相继离世的悲伤而厌世。但是能说他没有羁绊吗,恰恰相反我认为富贵对于亲人的羁绊是最深的,从他身无分文开始,亲人的相继离世,每一次都加深他对于身边人的羁绊。富贵是简单的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着。
小说中这样说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好像给了我们答案,又好像没有。我更愿意相信,作者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也是不知道答案的,这本书本就不是对于如何活着的教科书。
我相信余华是没费脑筋去想的,对于“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观众”的梗我又多理解了一分。很多人读完了这本书,对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感到惋惜和不公。但余华在采访中回应过,大体意思是,他描写的福贵是个喜剧人物,是很快乐幸福的,他的一生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我想,至于我们读者一厢情愿的认为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作者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文中没有大篇幅的诠释富贵甚至是作者的内心世界。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部荒诞的喜剧,而所有主人公的想法、性格、思考在文中都是留白的,作者把这些全部抛向了读者,这也无法避免的让百分之百的读者认为这是一部十足的悲剧,从而巧妙的让读者陷入了悲伤的陷阱,而把快乐留给了自己。
这是一本,让感性者流泪,理性者长叹的故事。身处时间洪流下的人们,不断改写的历史让他们无暇感悟和思考,那个时代的普罗大众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身不由己,区别是我们已不必为了吃饱穿暖发愁,但由于饱腹感诞生的半吊子哲学家又何尝不是徒增烦恼。
对于活着的真正意义,我们凡人又哪敢揣测半分,又或是说,去探索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上升到哲学高度,如果我们沉溺于这个问题,不免要陷入虚无主义漩涡。我常常想,人要是真的活通透了,就离死不远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创作,欢迎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