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二十一注:壹
《颜氏家训》是什么
古往今来,写文章大概有三种动因,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应该是为时事而写就的。二是“言为兑”,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让对方感到愉悦,从而让自己要做的事儿变得顺利。唐代朱庆馀有首呈送给当时主考张籍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可以算作是“会说话”的典范。三是为解决问题而作,这一类著作很容易成为经典。因为大凡真的解决了具体问题的著作,通常也能对解决现行现实的问题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绝对算得上由第三种动因写就的文章。
说到《颜氏家训》,便不得不说说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十九岁任国左常侍,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后留居北齐再次出仕,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后被北周征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仕隋,于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后约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
从他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颜之推的乱世不倒翁形象。活了六十六岁,在隋之前,绝对算得上是高寿之人。见过花开花谢,看过云卷云舒,因此《颜氏家训》之中绝无浅薄、浮华之语。《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后,隋炀帝极为前,既是学术著作,又是一位饱经风霜,先后在四个朝代为官的老人写就的谆谆家训。
《颜氏家训》解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孙走正道,少走弯路的问题。开篇就讲,圣贤写就的书,不外都是教人诚信守孝、慎言慎行、立身扬名的。后人再写书,也逃脱不了这个定式,不过是重复前人罢了。然而,“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容易令人认同;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来的,就容易让人信服。禁止小孩胡闹嬉笑,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哄劝;阻止老百姓争吵打架,尧舜的教导也会输给妻子的劝解。
正是基于上述想法,颜之推希望将自己一生洞悉、体悟的道理和做法讲给自己的子孙听。以规劝他们的言行,使其少走弯路,早上正道。
在《序言》中,颜之推首先介绍了这本《颜氏家训》“教人诚孝”的第一目的。紧接着,他回忆了自己所受家教的情况。九岁之前,受到父亲的正确引导与严格教诲。与古代正统大家族子弟所受的家教类似,少年颜之推早晚侍奉双亲,言谈谨慎、聚酯短整,言语平和,谦恭有礼。敬奉父亲,如同拜见威严的君主一般。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后,颜之推的哥哥抚养教育他。因为仁爱有余,缺少威严。颜之推认为自己为此走了不少的弯路,到二十几岁才逐渐走上正途。
这段对于自己所受家教情况的介绍,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家庭不同,每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所谓家风,实际上是在对自己所受家庭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在自己对于人生深刻体悟与思考的基础上,对于家庭教育认识和实践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没有对自己所受家庭教育影响自我反思,没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体悟,家风、家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全然解决不了自己子孙的教育问题,对他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看颜之推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特别是“视父如君”的怀想。或者嗤之以鼻,或者深以为然。不论我们持什么态度,大概那样的家庭教育对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是再也难以企及的了。
重新回到“《颜氏家训》是什么”这个话题上,《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为使颜氏子孙少走弯路所写的忠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它呢?
颜之推写《颜氏家训》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今天读《颜氏家训》同样是为了解决问题。
透过《颜氏家训》,我们能重新审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能重新反思和体悟自己人生,从而形成自己对于家庭教育的系统认知,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大概也就起到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