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字[chènzì]。
一、概念
(一)解释
1.基本解释
衬字:歌词中为韵律优美或歌唱需要而增加的没有实义的字。如“风吹那个雪花满天飘”里的“那个”就是衬字。
2.详细解释: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
明王骥德《曲律·论衬字》:“古诗餘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清沉起凤《谐铎·垂帘论曲》:“南曲少衬字,北曲多衬字。”郭沫若《雄鸡集·谈诗歌问题》:“任何一种新诗体的出现,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由四言而骚体,由五、七言而长短句,乃至由词而曲,曲再要加入衬字衬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曲家制曲时,每加添虚字于曲谱应有字数之外,称为「衬字」。一般用以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
3.辞书解释: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即正字外,再于句中所增之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但一般不超过正字。衬字在北曲中多,南曲中少:剧曲中多,散曲中少:套曲中多,小令中少。(来源:聚典平台《辞海》)
4.百科解释:衬字又称衬词或垫音,是一种在话语中加进一些字,不表示意义,只起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作用的修辞方式。
衬字是以语音作为构成材料的修辞方式。插入话语中的衬字,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不论是单个还是数个,一律看作音节,有了它们会增加一些特殊的情味,去掉它们却又不会影响原话语的语意。
(二)衬字的修辞作用
1.补充和调整音节,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以适应特殊文体或表情达意的需要。使书写整齐美观;使朗读顺口悦耳。
2.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创造语言的听觉形象,以引起读者和听者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
3.体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语言的特殊情味。不少地方民歌和戏曲以方言作衬字,既显示出地方特征,又以特殊的情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衬字在民歌、诗词、歌词、戏曲中使用较多。这些文体可歌可唱,音乐感极强,适当地运用衬字,使其在节奏、音律、气氛、情感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分类
从结构上分析,有单音节衬字,多音节衬字,交叉重复式衬字,词内衬字等。单音节衬字由一个音节组成,可长可短,时急时缓,有时中间可作短暂停顿,形成断续形式,造成激越、回荡、悠长的旋律;多音节衬字由两个以上音节构成,大多表示活泼、欢快的节奏;交叉重复式衬字,由数个交叉重复的音节构成,节奏曲折、跌宕、强烈,可以表现浓烈的气氛和复杂的情感;词内衬字是一种定型化的口语形式,由表义字和衬音字组合而成。这时的衬字已成为构词手段,其中以字记音,以声传义,有声义并现之妙,并体现出浓郁的口语色彩,格外形象、生动。如:“正儿八经”、“灰不拉几”、“软拉巴几”、“紧巴巴”、“皱巴巴”、“黑不溜秋”、“圆不溜丢”、“贫里八叽”等。词内衬字不同于词内镶嵌。词内镶嵌的字大多有一定的意义,或实或虚,不是纯粹的记音;而词内衬字是单纯的记音,没有一定意义。
衬字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问题。声音也有形象,缺乏和谐自然感会造成人们听觉上的反感,从而失去应有的表达作用。运用衬字还应该同语气副词和叹词区分开来。语气副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语气色彩,或实或虚,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只要细心辨别,是不难将它们和单纯记音的衬字区别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