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了一节课,内容是《狼》,授课老师是前来应聘的一位小姑娘。
上课伊始,老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听过有关狼的故事?一生站起来说,小红帽的故事。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之后问:在你的心目中,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接着,又问了好几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答得挺好的,除了凶狠之外,还谈到了有竞争意识、爱子等方面(其实这里显示了学生阅读面的宽泛,应借机肯定,拉进师生距离,为后面上课营造积极的氛围,很可惜,老师没抓住),至此,老师引出了课题并板书。
个人觉得,这个导入化简为繁了。第一,关于小红帽的故事,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复述一遍,浪费了课堂时间。其次,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可以考虑作为导入的材料。
接着,听读课文,明确读文节奏。这里,学生有读错的字,“少时”“顷刻”,老师只纠正了第二个,没有关注到第一个。因为这一个环节是明确节奏,老师出示了一个句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考查学生划分节奏。
之后,全班齐读,对于读错的字依然没有纠正,老师只评价读书没有精神,要求学生再次齐读。之后,又进行了男生读、女生评价,女生读、男生评价两个读文环节,至此,课堂时间已过去了一半,但学生对于“其一犬坐于前”的节奏依然是读错的,老师并未予以纠正。
课后,老师告诉我,她觉得文言文应该主要是读,所以读得次数比较多,用了课堂上太多的时间。可是,在我看来,老师让学生读的次数确实够多,但每一次读,设计的目的何在,从课堂上老师在读之前的要求以及读完之后的评价来看,并不是很明确。
接下来,老师要求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给时5分钟。之后,老师逐段出示文章,让学生再翻译,翻译句子的同时,也会强调到句子中的个别重点字词。此活动开始,课堂剩余十五分钟,大约老师觉得时间来不及了,最后两个段落是老师领着全班学生一起翻译的,最后余下了一分钟时间,老师要求学生看图复述故事。
课上到此处,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往下呈现了,但我很好奇老师后边还设计了哪些内容,所以,课后就去翻看了老师的课件,后边还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的辨析,有故事情节梳理的填空,有主题思想的探究等。
听完这个课,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对于统编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一线教师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在长大附中有教学经历的年轻老师,但从整个课堂呈现来看,老师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完全没有摸清,凭着个人经验在做教学设计。
本单元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训练点是默读,在默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思考、勾画重要语句段落,能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些要求,是要落实在本单元的每一课教学中的,《狼》一课也不能例外。再看本课的课后思考探究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思考探究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后“思考探究”这两个题目的设置,其实就是帮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正好对应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很可惜,从单元导读,到课后助学系统,教师在备课时完全没有关注到。虽然最后的看图复述故事情节和后边没有呈现出来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也是梳理情节)都与梳理情节有关,但老师的设置次序混乱重复,整节课目的性、指向性不强。
建议:用关于狼的成语导入——多种形式读文(从读准字音和节奏到读熟文章)——复述故事情节(学生说不正确的细节,引导学生看注释纠正)——出示关于交锋的情节梳理图,学生填空——作者如何评价狼(涉及概括文章中心)——请你为作者的“黠”字在文中找到依据(穿插字词学习、朗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