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滑了一会,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打开它;一整天都在“处理信息”,却说不清到底处理了什么;看见很多内容,却记不住任何一句完整的话。
如果你也有同感,那你正在经历一件很难觉察,但正在慢慢发生的事:大脑的思考能力,正在“碎掉”。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脑腐化(Cognitive Degradation)。一种日常的信息生活正在悄悄造成的慢性退化。
什么是脑腐化?
从专业上说,“脑腐化”不是一个临床病名,但它指向的,是一种高度碎片化的信息环境对认知系统的持续侵蚀。它发生在我们刷短视频的时候、不停切换 App 的时候、边听播客边回消息的时候……
你以为你在“多线程”,其实你正在不断打断自己的大脑处理流程。
脑腐化到底“腐”的是什么?
腐化的不是记忆力,是“构建力”。你还能记住词,但很难说出句子;你知道很多观点,但说不出自己的逻辑。信息都在,但它们不再彼此连接,你也就失去了让信息变成知识的能力。这不是信息不足,而是思维结构断裂。
腐化的是判断力。大脑里装了太多别人的声音,你开始变得不太确定自己该信哪个。
于是你倾向于看点赞、看热搜、看哪句话更“像被赞同过”。
你失去的,不是“信息”,而是——对自己判断过程的信任。
腐化的还有思维的“耐力”。你可能还能集中注意力,但只有十分钟。第十一分钟,你就会习惯性逃离:刷一下微博、点开淘宝、看看有没有人找你。你的大脑已经不习惯“长时间的沉思”,它开始排斥延迟满足,害怕深度投入。这是对长期注意力的消耗性退化。
️所以你会发现:看东西越来越快,但想东西越来越慢。你有很多“感受”,但说不出“看法”
情绪响应变快了,理性分析却迟钝了。越来越难以独处,也越来越难沉下去做一件事。
从这几点开始,慢慢找回“完整思考”的能力:
1 每天专注读完一段“有点难懂”的文字。不是信息量大,而是思维强度高。逼大脑慢下来,走完整个逻辑。
2 记录“我是怎么判断的”。你是基于什么在做决定?重建判断路径 = 重建思考能力。
3 留出“认知沉默时间”。哪怕只是十分钟。不听、不刷、不回应。让你的大脑有机会不是接收,而是重新排列。
4 练习说出一个你真正“想清楚”的观点。哪怕一句话,也要是你推导出来的。认知不是容量问题,是结构问题。
以上知识来自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