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三五)
桐城张药斋宗伯,三任江南学政,奖擢名流,诗尤清婉。《题三妹澄碧楼》云:“小轩近对碧波澄,隔着疏杨唤欲应。最好淡云微月夜,半帘相望读书灯。”《寄女》云:“香羹洗手调晨膳,书案分灯补旧襦。”《喜若需归里》云:“一匹绢堪怜宦况,五车书足艳归装。”余以翰林改官,公向其兄文和公作元相语曰:“韩愈可惜!”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张廷玉之弟。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乡试列副贡;五十二年再应乡试中举;五十七年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罢试事坐落职;旋即又重新授为国子侍讲,擢国子祭酒,迁詹事府少詹事;七年,擢江苏学政;十年,典浙江乡试;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再督江苏学政。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乡试,后辞职还乡,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十年,病逝桐城。一生好学,诗宗唐名家、文法宋诸子,著有《咏花轩制义》、《咏花轩诗集》传世。
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西周时称为大宗,《书·顾命》以大保、大史、大宗并列,大宗或称上宗,为相礼之官。《礼记·典礼》以大宗为天官六大之一。春秋时鲁国设有宗伯。《左传·文公二年》:“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杜预注:“宗伯,掌宗庙昭穆之礼”。晋、宋、郑等国设有宗或宗人。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礼部侍郎称少宗伯。明王鉴《仿巨然真迹图》:“董宗伯(董其昌)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袁可立子)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按:张廷璐官至礼部侍郎,故以此称呼。)
学正是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宋国子监置学正与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元除国子监外,礼部及行省、宣卫司任命的路、州、县学官亦称学正。明、清国子监沿置。明学正秩正九品。清初不改,乾隆初升为正八品。清代州学官亦称学正。学正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配置于国子监,而从事业务则相当于官学中的老师或行政人员。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按:张廷玉、张廷璐等担任考官,是奉命主持组织科举考试。属于朝廷临时指定的差事,其本身还有其他职务,所以他们都不是八品小官。)
张廷玉,(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年,即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
元相,音yuán xiàng,意思是丞相。《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元相之重,储傅之尊。”胡三省注:“元相,丞相也。”清· 钱谦益《续得本朝二事·棋盘街》诗:“天街白月浄如扫,元相入朝银烛早。”但在本条诗话中,结合上下文,可以确知,元相乃是指元稹。
韩愈可惜。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韩愈传》:“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袁枚由翰林院庶吉士外调江苏担任县令,张廷璐认为以袁枚的才学去做基层官员,是人才浪费,于是向他的哥哥张廷玉说了:“韩愈可惜”。袁枚将此记录下来,既是对张廷璐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也是对自己才学的一种自诩。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袁枚此条诗话,我觉得,其意在最后一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