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大凡人,都渴望安逸的生活,配上四季如画的风景。坐在窗前,呷一口咖啡或温茶,享受生活的静谧。而折腾,是少数人的选择,往往得不到亲近的人的支持。折腾有太多结果。有些人为了梦想抛尽热血,终于辉煌腾达;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即使头破血流还是一事无成;而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为,而折腾了一生。
我们不爱折腾,而她爱;我们纠结各种利益去折腾,而她只为她心中独存的精神文明。
她就是三毛。“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幸福的。”她是幸福的飞蛾。
撒哈拉沙漠,顾名思义,黄沙漫天满地。“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是世界上阳光最多面积最大的沙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
就在父母朋友的深切忧虑和不舍下,她来到了沙漠定居。生活环境的恶劣,完全阻止不了她对沙漠美丽景色的深深痴迷——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多变的沙丘和沙海。
她在沙漠里和荷西完成了婚礼;她利用废弃品改装家具,她的家被公认为沙漠中最美的;她乐于助人,对沙漠人始终以一颗宽容和平等的心去对待;旅行与思考,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家中,她利用自己的学识去帮助沙漠人学习数字和常识,即使那些不“文明”的沙漠人在她家乱拿物品,或者是借了东西不还,她虽然有些怒气,但转念一想,毕竟他们没有接受过一天正式的教育,她不该按自己的思维去责怪这些特有的“风俗”与“习惯”,于是随即又乐观起来。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与十岁姑娘姑卡的友谊。面对年幼的孩子的却要与一名成年男子完婚的遭遇,三毛内心的同情只是一瞬,她很快就转换成朋友的心态与姑卡交心,给姑卡温暖。所谓尊重,无非是平等的对待他人,三毛知道她面对的不是十岁的女孩,是可怕的风俗,更是所有年幼女孩的遭遇。她无力反驳无力说不,只能用自己仅有的尊重和关爱去温暖这些女孩的心灵。
“每想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粒沙,从此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空就落下一滴雨,从此成了太平洋。”感受最深的沙漠中荷西与三毛的爱情故事。荷西为了帮助三毛在沙漠中旅行,毅然去沙漠中找了工作,找了房子,只希望当三毛累了,他能及时给她温暖与爱。他从来不给三毛压力,相反,正如三毛所说,当别人都觉得她的想法荒谬甚至可笑的时候,只有荷西,能赞成。简单的一句“好,那就走吧”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和对热爱自由的她最大肯定。
在没有和荷西结婚前,三毛常常一个人在沙漠中旅行,婚后,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常常一有空就开车去沙漠深处游玩,去捕鱼,去找“化石”——动物骨架,去欣赏“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他给她自由,带她参加撒哈拉人禁止女人出入的场所,和她交心,给她温暖。在三毛生命遭遇危险的时候,一直在陪她身边保护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想两个人相爱,必定是有欲望的,而为了对方的欲望而牺牲自己的去帮助,满足,成全对方的,才难能可贵。沙漠中恶劣的气候,物资的短缺,“无礼”的沙漠人,都没有让他们放弃。这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对彼此渴望自由的精神的尊重。
在沙漠中,也不尽是灾难,他们也获得了友谊,爱情,遭受的困苦使他们乐观,对生活更热爱了。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文明。”当我第二次阅读完《撒哈拉的沙漠》,感受更强烈了。我爱上了三毛的精神国度,我热爱她那种为了自由而随性的生活态度,随性中不失善良,不乏宽容,有激情,有爱。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有自由自在的思考,唯有这样,人们在三毛的著作中才能体会到这种“自由自在的思想。”
“飞蛾扑火”,看似盲目且固执,明知危险而去冒险。可如若没有这种精神,三毛的文字也许就不会那么明亮了。我相信她,我相信折腾也是一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论结果,无论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