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这玩意儿有点神乎其神,但对咱二哥哥来说,还是小菜一碟吧。
如真有人对碑文感兴趣,木夫觉得大家要注意一点,即历史传承过程中的"地名溢出"现象。比如禹贡九州,是不是仅包括唐虞时期有限的人文活动范围呢?又比如碑文中的"南渎"也许不是指而今的大江呢?
关于这个,木夫还真不敢扯,哈。
木夫在此想谈的不是碑文本身,而是咱二哥哥的碑文字帖。
提醒初读木夫文字的朋友:咱二哥哥=《红楼梦》主人公宝玉=《红楼梦》作者曹雪琴="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作者儿(ni)大山人=朱由检="上吊"的崇祯=《红楼梦赋》的作者=《续传灯录》的作者=……
圜,作动词用时,可理解为"把……圈住"的圈。而用作名词时,就是圆。
大家知道,八(儿)大山人有枚印章,圜。圜当然指的是八大山人自己,即崇祯。
木夫给大家介绍过的,《桃花源记》帖暗藏31个机关(其中一个机关为"其中有圆"),而本禹王碑文字帖没那么多机关,仅仅是一个圜。
(其中八个字是咱二哥哥对先人解读的订正,在此不赘。木夫多次说了,咱二哥哥是文字学家,无人能出其右。)
原碑文共77字,而咱二哥哥的字帖中多写了一个字,大家一眼便能看到,在第3列。
而这个多余的字是被圜圜住的,亦即被圆圈住的。
多余的当然要减(删)掉,即减余圆者。
请参见《个山小像》中的"减余圆者",这两个地方出现的"减余圆者"意思是一模一样的,音"检余原者"。意即我是朱由检,不是朱由桵。详见木夫文字——《个山小像》,朱由检的伪身份证。
刚才写了几个"圆"、"圈",咋联想起咱二哥哥上吊时用的那个圈圈了呢?呜……
请大家注意一下,第3列被圆圆住的那个字,从刚开始数起,数到该字是第几个?
第19个。
3/19。
咱二哥哥用那个圈圈时,正好是在三月十九。
(这里说句大白话,木夫本来懒得讲的。如果八大山人是朱由桵,整个三月十九的印章以纪念亡君,也情由可原。而在他的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无数次地出现319(他人的文字却以320出现)的暗示,大家总说不过去了吧。
说这个只是为了提醒大家反向思考一下,其实儿大山人是朱由检,可以从木夫的文字中找出的铁证也可以堆成一个山了,哈。)
第3列第19个被圜住的是什么字啊?
崇。
崇→崈=崇祯。请参见木夫文字:咱二哥哥的《兰亭序》。
又,"承〇曰咨"的〇对应碑文中的"帝"。
碑文中的帝指舜。(又,帝尧封禹父鲧于崇。)
如果释文中的〇也算一个字,那释文共78字。其中另外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即翊辅的辅。
其实:翊=辅。
咱二哥哥啥用意呢?
释文中多写一个辅字以凑成77数,以余出一个〇去对应碑文中第3列第19字,崇。
即,碑文中的帝是舜帝,而字帖中的帝指的是崇祯帝。
如果临帖的人不是崇祯帝本人,那么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闲?用现在的话说是不是有点二,晒智商总不致于这么晒的吧?逗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