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期末口语考试还使我对语言教学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商英期末口语考试的形式很简单,每个组抽取一个商务案例的背景描述,准备10分钟左右,然后在教师面前进行讨论,教师主要从语言的流畅程度、用词的多样性、语法的多样性、商务讨论时常用的语言技巧(比如说质疑、澄清事实、反驳等)以及每个同学对讨论的贡献、发言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打分。虽然每次考试前我都会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但是每一届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用词多样性、语法多样性、语言技巧这三个方面远远达不到要求。按理说,商务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商务英语应该淡化英语语言形式学习与测试,而应该突出利用英语掌握商务沟通技能、学习商务知识上,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大多数学生们在语言形式在书面、口头的运用上远远达不到流畅的程度,因此在把注意力集中于分析案例内容的同时,就无力去顾及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更不用说使用商务沟通的语言技巧了。而这学期的口语考试,学生们的发挥明显好于他们的学长,当然,这当然与他们自身的水平和平时对于课堂任务的认真态度密不可分,还有一点就是我在考试的前几天,明确对他们说,这次考试,词汇、语法及商务语言技巧的是我打分的主要标准,而对案例分析得是否深刻,观点是否独到,只做评分参考,这使得不少同学敢于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而非内容上。不用说,我的这个要求问题是很大的,因为,毕竟语言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缺乏内容的空洞的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危害很大,但是,这次试验,初步说明了要想提高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降低内容方面的要求,使学生们在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时不至于顾此失彼。当然,令学生顾此失彼的输出活动对于掌握一门外语来说是有好处的,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paraphrase的技能,但是在顾此失彼的时候,大多数同学会借助汉语的语言模式来进行“语境补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很容易就会养成把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习惯,时间一长,许多错误就会“石化”,花很大气力也不一定能改掉。所以在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运用有一定熟练度的情况下,再增加输出内容的难度要求,也许是比较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