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听人推荐这本书,对于好书,我会迫不及待带回家,细细地读。这个假期是读书的好时机。
这本书我阅读了七天,用时十八个番茄钟。我第一次非常细致地做了每个章节的思维导图。本书一共四章,我画了四张思维导图把这本书的骨架立了起来。当我面对思维导图时,一边看一边回忆,不断把这本书填满了“血肉”,丰盈起来。
我一打开这本书,就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非内文,推荐序、自序、引言,再看目录,翻到了第25页,看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这篇文章比较切合我的现状,也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成甲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总结出“低水平勤奋陷阱”的原因是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努力,看来症结在“方法”。
那如何改进呢?首先,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其次,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最后,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这段的阅读提醒我,让我回顾自己之前的路也是走的低水平勤奋,从头读到尾,不停划线,读完也就忘完了。我想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序言中提到过“临界知识”,这里再次提到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那到底什么是“临界知识”?我带着疑问从头开始阅读。
看完第一章,我明白了,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的模式,从而极大的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临界知识要具备两个心态,第一个是绿灯思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的。回顾自己的状态,我就有习惯性防卫,当遇到不同意见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反驳,习惯性把别人对我观点的质疑引申为对我的否定。其实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培养绿灯思维,去积极思考去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
第二个是以慢为快。这个观念已经听说很多遍了,可以看出,非常重要。快速学习的前提就是要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打通知识阻塞,实现知识融会贯通。把慢工夫花在真问题上,有针对性地死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用案例具体介绍了七种重要的临界知识。成甲老师讲了他自己如何打造《成甲说书》,让这些临界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阅读。读完书这本书没有行动,那也没有意义,把这些临界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用起来。
接下来,我会继续阅读这本书提到的一些书,一步一步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