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风闻某中学,学风很是糟糕。自习课上,学生们一起把窗帘一拉,偷偷用教室的多媒体放电影看。更糟糕的是,要是那一两个同学胆敢在这个时候拿起书来读,一定会成为其他同学一致攻击和挖苦的对象。
这种情形,特别像孔子所说的“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像那所学风很糟糕的中学。你自己在这样的学校尽做学生的本分——用点心去学习,就会被其他同学供给和挖苦,说你是在拍老师的马屁。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鲁国为三家权臣所把持,三家不仅不把鲁候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其中的季氏就曾经在自家组织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之舞,三家在祭礼结束后,使用只有周天子才合适使用的雍乐,季氏还不顾冉有的劝阻,祭祀只有周天子才能祭祀的泰山之神。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的三家,自然更不把鲁候放在眼里。孔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内心的坚守,继续以礼来对待鲁候,面对周天子。然而,这种尽心尽力的“事君以礼”,却在反常的环境中被人看做是谄媚。
礼是表现天地之序的,是人心对环境,对社会自然、自发的和谐反应。然而,人天然会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个笑话,将父子两人牵着一头驴在路上行走。先是有人说两个人太傻,明明有驴子可以代步,还要苦哈哈的走路。于是,做父亲的先骑上驴子,又有路人指责做父亲的不知道体恤自己的儿子;父子两人赶紧交换了位置,又引来新的职责——做儿子的怎么能如此不孝,让父亲走路自己骑驴。两个人于是一起骑上路子,还没走几步,新的指责更激烈了,这爷俩明摆着是不把自己的驴子当回事儿。最后,父子两个只好把驴子放倒,一起抬着驴子赶路。
礼是什么,既是对天地之序的体现,更是对内心的坚守。如果没有对于内心的坚守,连与驴子的关系都处理不好,更不要说“事君”了。
那么,对于内心的坚守来自哪里呢?
一、诚意
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该如何做,关键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比如在那所学风很差的学校里,该不该学习,该如何学习,关键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内心里是要恪守做学生的本分,是要不断做人生、人格上的精进,那么各种攻击和挖苦,都不过是磨砺自己的磨刀石。如果内心里只是想做做样子给别人,给老师看,自然而然会特别在意他人和老师的看法。
所谓诚意,是静下心来听内心的声音,用内心深处的力量帮助自己做选择。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以回复周朝,甚至更久远的礼乐文化为己任,自然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笃定地朝自己的目标精进。
二、正心
一切生物,无外乎另种天然的使命,一是为了个体生命的生存,二是为了社会生命的繁衍和延续。
我们看一株植物,天然的追求阳光,追求水分,不断地朝着阳光向上生长,不断的吸收和汲取生存所必须的营养。
人心也应当如此,要经常正心,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追求阳光向上的东西;要不断吸收和汲取有利于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营养。
事君尽礼便是孔子追求阳光向上的表现,不以“人以为谄也”为意,便是孔子吸收和汲取有利于生命成长和提升营养的反用——没有营养的,不利于成长的大可不以为意,甚至远离。
三、格物致知
所谓格物致知,简单来说就是以天地自然,甚至万物为师,不断地从它们的生长、生存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不断的拿来,不断的用由格物而来的智慧解决自己面对的现实问题。
礼是内心的坚守,这种坚守有其坚实的基础,那便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