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魏国政权的实际开创者。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曹操绝对是一名卓越的领导人。
第一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曹操提拔于禁、乐禁于行阵之间,收取张辽、徐晃于败军之内,这些人后来都立下大功,成为一代名将。魏种曾被曹操举荐为孝廉,后来叛曹被生擒。别人都以为魏种难逃一死时,曹操释其缚而用之并说“唯其才也”。
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以适道,未可与权」者也。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遵,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能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这就是很有名的《吏士行能令》,在这篇令文中把选才用才以及激励说得都很透彻。“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曹操是真的把这两条都到了,于禁、乐禁、张辽、徐晃、张郃这些人在曹操帐下,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其皆列名将行列。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些人的谋略也得到曹操的赏识。这显现出了曹操高超的用人艺术。
第二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这是割发代首的故事。现在的人都用这件事来形容曹操的奸诈,这其实是不对的。其实这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叫做“髡(kūn,音昆)刑”。我们知道,古代人都是长发,用簪子固定住。而短发的只有一种人:奴隶!古代越国人都是短发,所以被说是野蛮人,在中原人看来,短发是低贱的象征。包括曹操手下的崔琰就被曹操罚为奴隶,但是不可能会真的让堂堂一个士人去挖煤吧!他受的刑罚正是这种刑。这种刑罚对人身没有伤害,但却是心灵上的极大处罚,尤其在古代,阶层分工明显,这种刑罚施予到士人身上,更胜于杀掉他!
第三 做事果决,应变无穷
官渡之战中,谋士许攸叛袁归曹,把袁军的屯粮之所及兵为布防带到了曹军。面对许攸的到来曹操并不完全相信,因为曹操也是惯用诈降计的高手。经过冷静的分析他确认许攸是真降后就果敢地亲自带兵去突袭乌巢。在古代讲究“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大环境下,他这种行为是很冒险的。但幸运的是他的豪赌赌赢了,乌巢一役之后官渡大战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袁军溃败已成定局。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场战事,比较一下袁曹二人的特点,就可以得出曹操胜得偶然却又不偶然。借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一用。“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虽然有美化曹操的嫌疑但不失为袁曹二人的真实比较。
这就是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末群雄角逐中脱颍而出的根本原因。能发现人才,会便用人才,用制度来保证赏功罚过,并且有很妈的决断力。用陈寿的话来说就是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