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必然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
一个勤劳简朴母亲, 必然培养出勤俭持家的子女;
一个爱看电视的孩子,必须家中有着爱看电视的家长;
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都是父母造就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父母的付出,甚至要比孩子付出得更多。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身先士卒。
一个孩子的行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关,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
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发愁忧虑,不听话,难管,不好好学习,叛逆。其实这并不都是孩子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做好。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张照片,地铁车厢内,孩子把爆米花洒在车厢,父母跟孩子一起,一粒粒捡起,有这样一位遵守规则的父母,孩子效仿学习,将来也是遵守规矩,具有良好素养的好公民。
朋友有个孩子,今年十五岁,转了四所学校都被劝退了,转到第五所学校的时候,父亲跟儿子说:孩子,爸爸给你花多少钱都没关系,你就好好学习一次吧,这次别再转学了!儿子愤怒的对父亲答道:你这么多年只知道赚钱,你陪过我一次吗?你关心过我的学习吗?你知道我学的都是什么吗?朋友扭过头哭了,是呀,一直在外面拼命赚钱,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却从来没关心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来没有腾出时间去陪伴一下孩子!
《论语.之路第十》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孔子讲的是为政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上也是一样。言教不如行教,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为实现梦想而付出努力的父母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为科学研究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特别在伴侣皮埃尔去世之后,独自一人继续完成夫妻俩未竟的科学探索、接手皮埃尔的教学工作、照顾两个孩子。她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科学殊荣,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
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做表率。长女伊伦娜,成为一位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合成新的放射性核元素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则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伊伦娜获得诺贝尔奖时,有人问她,你是不是世袭了你母亲的科学研究?伊伦娜认真地回答,科学没有世袭的,但科学家的精神是有世袭的。
三、眼光独道,具有执念,尊重孩子想法的父母。
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报社编辑,母亲每天坐公共汽车去镇上上班,父母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顺利步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的儿子成绩非常不好,重读了两年高一,仍多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劝其休学,儿子也决定放弃学业。
这位父亲懂得尊重孩子,他说“孩子要走自己的路,就让他走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生存,只要生存的好,又何须走高考这一座独木桥。”
他们的儿子退学后,出版了《三重门》、《零下一度》等畅销书,并成为了一名职业赛车手。
他叫韩寒。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某中学一女生,不爱说话,但特别肯用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高二那一年突然就不上了。他们班主任特地去她家做思想工作。回来后,班主任说“要说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可她家住着新瓦房,开着包子铺。去的时候,她正抱着弟弟,给父母看门市。不管我怎么劝,她父母就坚持说这女孩子上学没啥用。现在看你们是没有什么差别,可是过上五六年之后,你们大学毕业可以找个好工作,可是她呢?成天跟着父母卖包子能干什么?”
同样是休学,但孩子的命运却天壤之别。韩寒的父母同意孩子休学,是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能力,愿意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拼搏。可我这位同学的父母让孩子辍学,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就为了省每年千元的学费,把女儿的未来和前程葬送掉了。
可见父母的眼光与格局对孩子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都有取得成功的潜能,为人父母者应该尽自己最大可能去激活这些沉睡的力量。
给孩子看见遇到困难也永不退缩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学会从困境中汲取迎难而上的勇气;
给孩子看见处于低谷也绝不低头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学会从坎坷中磨砺坚韧不拔的气度;
给孩子看见追逐梦想且一往无前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学会从信念中铸就锲而不舍的品格。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漫漫人生路,愿我们的孩子都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愿我们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适时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与支持。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