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娜
轩奶奶,许轩之妻也。我们都称她轩奶奶,至于她的姓名,无人提起过。
轩奶奶,高个子、大脚板,脑后常常挽一个髻,嘴里两颗半截黄中带黑的门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个爱说话的老人。她和其他老人不同,爱骂我们“小兔崽子”,一条街都能听到。慈祥、和蔼这些形容词是没法用在她身上的。轩奶奶,人送外号“大喇叭”,一是说话声音大,二是村里发生什么事,一顿饭工夫人人皆知,这都是轩奶奶的功劳。怕她,又觉得她本事挺大。因为村民都说她本事通天。
值得一提的是她极高的吵架本领,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谁惹了她,定会两手叉腰站在街心,亮开嗓门把那人骂得狗血喷头,唾沫四溅,会让你想起朱自清描写如牛毛、如花针的春雨。理亏时,在众人的谴责中,两腿一盘坐在地上,开始唱哭,她边哭边骂,声音婉转、悠扬,比戏台上小生的唱腔都有味道。我们个个如河岸上搁浅的鱼,张着嘴模仿,断不敢出声的。有时她干脆躺在地上唱哭,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不用劝,越劝闹得越凶。她会趁没人时,快速溜回家。在那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看她表演成了我们的一种乐趣。
轩奶奶还有更厉害的本领一扎耳孔。吃过饭和伙伴们聚在了一起,丽的耳垂上穿了根红线,她告诉我是耳孔,轩奶奶扎的。“疼吗?”看着她肿得发亮的耳垂不禁问道。“不疼。”她若无其事,回答得如此干脆。我不禁疑惑。“长大了可以像影星一样戴长长的耳坠,可漂亮了!”看着她那红肿的耳垂,耳后的黑泥,我想像不出长大后的她戴上长长耳坠的样子会有多美。心动不是为美,而是本就有好奇心的我也想尝试耳朵是怎么穿的。
我拿着准备好的大针、红线、棉油,跟着丽来到轩奶奶家。轩奶奶一把把我摁到了椅子上,我斜眼瞟见她手里有两粒绿豆,“拿绿豆干嘛?”我忐忑不安。随即感觉到她把绿豆放在了耳垂的两边,两粒绿豆夹着我的耳垂,用拇指和食指按着绿豆,用力揉,用力摁,绿豆把我的耳垂挤得越来越薄,剧痛随之而来。怯于轩奶奶的威严不敢出声,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继续揉、摁耳垂薄得只剩两层皮时,麻木了,轩奶奶就给耳垂涂上棉油,拿起穿好红线的大针,如妈妈给我纳鞋底般穿了过去。另一个亦如此。我就有了人人羡慕的耳孔,如先前见过穿耳孔的情景,我是断不敢尝试的,真是不知者无惧。我也算领教了轩奶奶的绝活。
初夏,傍晚。人们吃过晚饭都在大街上闲聊,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的故事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快去看呀,村长家出事了。”无所事事的村民对这样的新闻太感兴趣了。蜂拥般朝村长家奔去,我被人流裹挟着,未到就听见从村长家传出的哭声、骂声、摔东西声。恐惧的气氛使我不敢近前,站在院墙外的我,从身旁人的议论中得知,村长的儿子、儿媳因家务事吵架,儿媳喝农药死了。娘家人来了正在大闹。看到这种情形,谁也不敢多言。可这时轩奶奶说话了:“人都死了,闹什么闹,再闹能活过来吗?”她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把人们都震住了。等人们反应过来时,轩奶奶的大腿上己往下淌着如溪流般的血。这是死者哥哥后为。人们赶快拉来平板车,把轩奶奶送到医务室。
吃一堑,长一智。轩奶奶并没有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事情过了没几年,住在女儿家,口无遮拦的她不知说了女儿的小姑什么话,被恼羞成怒的小姑砍死了。
本该安享晚年的轩奶奶,却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令人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