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的5月份,我们一行六人从新疆乌鲁木齐乘飞机到了敦煌,当时去了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在莫高窟看了几个洞窟,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壁画上的飞天,因为那是在电影电视中经常介绍的,其余的东西已经忘记了。
对于敦煌的一切,自己是敬畏的。去之前没有做攻略,未曾读一读有关的敦煌介绍,敦煌艺术、敦煌学自己不懂,不了解其历史,不清楚古代的绘画艺术、佛教的发展,我这个门外汉在敦煌没看出门道,对壁画和塑像承载的往事更是一头雾水。所以,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浪费了一次极好的现场学习机会,只是肤浅地到此一游、曾经来过。
这段时间读了《敦煌大历史》,它是敦煌石窟“扫地僧”、守窟人、研究者刑耀龙所写,语言里带点诙谐,文字优美,故事非常生动,引经据典、史料翔实,专业但又通俗易懂的敦煌发展史,算是走近了它一步,“一部敦煌史,半部中国史”,也是环境的变迁史。
史料记载,最早的敦煌人是四千年前迁过来的三苗部落,当时敦煌的环境是水量充沛、遍布河流、湖泊,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粟为辅。后西北环境变迁,其演变为西戎、匈奴,成为马背上的民族。
我们所熟知的张骞出塞、苏武牧羊、李广射虎等故事,著名的卫青、霍去病、李凌等历史人物,都与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敦煌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古丝绸之路上,它是一个重要关口。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是汉朝河西四镇,它们的得名和作用在书中有详细介绍。
莫高窟的诞生,始于十六国时的前秦时期(351——394年),历经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修建,形成巨大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除了莫高窟,在古敦煌的地理范围内还保存了大量石窟群,如东升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懂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的全貌,但允许游客参观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书中把敦煌艺术的发展总结为六个阶段:中西文化的融合阶段、中国化的佛教艺术阶段、吐蕃艺术融入阶段、晚唐五代宋的家族艺术阶段、西夏和元代密教化阶段、明清时期的民俗化。敦煌的发展与中国历朝历代不可割舍。
敦煌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大石窟有着紧密联系。瓜州人为玄奘取经做出过莫大贡献,西夏时期把这段故事画在了榆林窟的壁画中。曾经在敦煌设置过的驿站“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来来往往的使节,见证了“丝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王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二十世纪初被斯坦因、伯希等人骗走了大量的经书、绘画和丝织品,至今流散在英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壁画、雕塑也被劫掠,这是中华民族心灵的伤疤。对王道士的“卖国贼”行为,无数人痛恨不已。但作者认为,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而已。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王道士曾向县令和道台报告自己的发现,并多次上书,结果是凭一己之力守着莫高窟。在当时条件下,他尽力了。因此,对其讨论与评价,也是比较复杂的。
敦煌石窟的守护者还有很多人,甚至有几人为其献出了生命,但故事却鲜有人知,书中的描述让人肃然起敬。正是他们的存在,才得以让敦煌的故事永远流传,一直到现在。守窟人、研究者中,我所知道的就只有曾经被大力宣传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其他人陌生得很,但不影响我对他们作为“敦煌守护神”的尊重。
历史是层累的,是由具体的人和事来构成的,语言只是载体。所以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塑造了敦煌的血与肉、情感中的辉煌与悲伤、灵魂中的传承与不屈。
我发现自己的语言如此贫乏,竟无法准确而完整地去概括书籍的内容;其中的精彩,在自己笔下是那么苍白……所以还是去完整地阅读此书吧,相信它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想,如果有机会自己还是再去一次西北,真正去切身感受敦煌的沧桑,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