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读书,从小到大读过无数本书,感觉自己很努力,却总觉得收获不大。看的这些书就像流水线上的零部件一样,在被关注的那段时间,记忆深刻,随着时间流失,渐渐淡去。偶尔想起再翻翻,记忆又鲜活起来,可是长久下来,对生活总是没有什么帮助。总是说看过的书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可是对有些人而言,可能改变就是几乎微乎其微。每个人虽然看的也许是同一本书,但是从书中吸取的养分不同,吸取的深度不同,对自己的成长帮助也是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
因为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去高效阅读
人的记忆原理是:新学到的知识进入短时记忆,随着不断的重复,会进入长时记忆,之后我们还会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些新的知识也会按这个顺序进入长时记忆,而之前的那些知识有些就逐渐被我们遗忘了。
那如何增强我们的记忆呢?
我们的大脑是通过结构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结构有些类似框架,框架就像小时候写的作文提纲一样,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每段从哪几个方面去阐述。而结构是我们基于已有的信息搭建成的框架,这个结构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如你看到时间管理,你会想到什么,如何管理碎片化时间、如何提升自己的精力,将任务排优先等级等等,这些就是脑海中已经存在的结构。大脑如同我们的家,结构又如每一个房间,里面装着不同的家具,共同构成房屋的一部分。家具如同信息,它很琐碎,孤立存在的,只有依附于结构,才能被我们的大脑认知。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一段材料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分门别类的放进结构中去,这样才更有助于增强记忆和更快速的提取信息。如同若大的图书馆,因为书总是分类摆放好了,所以读者才能以最快速度的找到想要的书。
在了解了大脑的原理后,那么面对一堆需要阅读的材料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原理去进行,来提高阅读效率。
拿到材料后,先通读一遍,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找出文章的框架,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果是一本书,可以翻阅下目录和大致内容,厘清这本书的框架,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准备从哪写方面去论述。
框架搭好后,再去理解新信息,同类的信息可以放在一起。这些信息和自己已知的知识有什么区别,是否还能举出更多类似的知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扩充到脑海中已经搭建的结构中,丰富我们的结构。
再通过输出,用自己的话去提炼这些新的信息,充分的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合起来。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我看了一本有道理的书、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甚至做了完整的笔记,那这就是属于我的知识了。可是这些只是信息,甚至是碎片化的信息,它并不是知识,只有那些和我们已有的知识深度融合后,放入了我们的结构中,才会变成知识,也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