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哗啦啦地大雨倾盆,放眼望去,大雨如注,持续了半小时。接着滴滴哒哒,小雨淅淅沥沥。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今天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6℃。现在是下午两点左右,房间里没有开空调,舒适度还不错。
昨天买好了面粉、大白菜和小葱,今天上午包饺子。九点开始把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凉水冲洗好,放在案板上。先切成片,在竖切成丁,然后开始垛、垛、垛。正面剁得差不多了,就剁反面,反面剁完了,继续正面,如此往复数个来回,肉馅就剁好了。放人盐、花椒大料粉、生抽、老抽、蚝油、葱姜末之后,打入一只生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待用。
大白菜洗好控水放在一边。拿来面盆,倒入面粉和适当的水,刚开始放少许水,需要时再添加。先用筷子搅拌,以免满手湿面,不好洗。接着再用手和面,面粉成团后在案板上来回的揉,这时双手干净基本没有面粘在手上。然后用保鲜膜把面团包好放在面盆里醒面。
接下来把控好水的大白菜,在案板上横切竖切成丁,往里面撒一点盐,等大白菜完全切碎后,双手包住用力挤出菜里的水,然后放入到调好的肉馅锅里,用筷子搅拌均匀。到这里饺子馅彻底调好了。
现在开始制作饺子皮。从面团上切下来一小部分,把这部分面团搓成一长条,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剂子,接下来把剂子压扁平,最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饺子皮儿。哈哈,看看我是不是挺专业。
看看我拌的饺子馅和包好的饺子成品,总共包了65只水饺。
水饺出锅,一看时间正好两个小时。我只顾着吃,竟然忘记拍张照片了。我自己感觉味道不错,儿子说还可以,稍稍有点咸,这算是高评价了。他随他爸爸,偏好米饭。剩下的水饺进冰箱冷冻,啥时候想吃或懒得烧菜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了。
事实上,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自己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一气呵成。最早是买成品或是买现成的饺子皮,后来常吃父母、妹妹她们自己和面制作的饺子,皮薄馅多,有嚼劲。顿时发现超市里买的饺子皮又厚又硬,并且上面有一层生面粉,做出来的饺子口感差了很多很多。我这人特别喜欢吃水饺,但是不愿意自己做,因为怕麻烦,更重要的是害怕和面。
不喜欢和面是因为小的时候天天和面蒸馒头,和面和怕了。在我的记忆中,从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学和面。七十年代的新疆跟全国一样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各家各户玉米面、白面和食用油都是定量的。一年四季我家的菜样几乎是一样的,早上玉米糊糊、咸菜和馒头或窝窝头,中午是面条,晚上是炒菜和馒头。一般情况下,中午父母下班回来赶紧和面擀面条,吃好中饭后,我得和面准备晚上蒸馒头。当时人小,手也不大,和面常常是弄得两手沾满面粉,时常水放多了,就得添加面粉,揉着揉着面团越来越大。那时小麦面往往不够吃,里面要混一些玉米面,这样揉成一团就更难了。由于个子不够高,我踩着小板凳,把这好不容易揉成团的面团搬到案板上,使劲地揉啊揉,一次要花不少时间呢。常常是活干好了,衣服上、甚至脸上都有面粉,手要搓来搓去洗半天才能洗干净。
等慢慢长大一些,不但天天中午要发面,而且下午放学回来我还得蒸馒头。父母为了补贴家用,家里养了猪和鸡,如果他们下班回来才开始蒸馒头、炒菜、吃饭,再去垛猪草、鸡草喂猪和鸡,往往天已经黑了。所以身为姐姐的我放学回家得抓紧时间揉面蒸馒头。碰上中午父母下班晚,我还得和面擀面条,你看看我有时一天要和面两三次,尤其是夏天睡好午觉赶着去上学,那可真是愁死人了。
再后来,我学会了做拉面、包馅包子、蒸窝窝头、擀饺子皮、烙发面饼、葱花饼甚至做花卷,但是我惧怕和面。一想到和面,双手沾满湿面的画面就会从我脑子冒出来,让我不寒而栗。
但是今天我全然没有了这种感觉,和面的时候手机里播放2019年4月21日晚的电视节目《一起读中国朗读音乐会》,听中央电视台知名播音员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们的诗朗读。有洛夫、余光中的《边界望乡》、余光中的《乡愁》,尤其打动我的是91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她鹤发童颜,满面春风、精神矍铄、站姿挺拔。她诵读的是聂振的《十四亿家书》,五分钟的诵读完全脱稿,阴阳顿挫、声情并茂,全然不是一个垂暮老者。当时我就想自己到了晚年,一定要像田华老师那样优雅的老去,只要有生命存在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两眼空洞,神情木然坐等生命的终结。
一边和面、擀皮、包饺子,一边欣赏着优美的诗词诵读,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看着排列整齐的水饺,颇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感觉生活的惬意和满足。现在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有愉悦的心情和面,欣赏着自己手中的面团;儿时的我竟想着抓紧时间跟小伙伴们去玩,心情郁闷和面,讨厌自己手中的面团。事过境迁,许多我们曾经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现在成为了我们乐意做的事;许多我们曾经喜欢、痴迷的事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话。所以要拥有一颗包容和接纳的心,悦纳他人悦纳自己。
儿时的我们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多数人都学会了烧菜做饭。我们完成了作业、做了家务,还没有耽误跟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掏鸟窝、拔沙枣等。甚至读高中的时候周六、周日去帮连队的同学干农活,如去麦田拔草、去场上扬麦装袋、去收玉米敲葵花饼等等,乐在其中,加深了同学间的情谊。我们的童年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正如高中杜同学读了我的《家乡的沙枣树》后留言到:“写得很好,管理处、芨芨湖的沙枣,泉水沟的泥鳅、金片子鱼。。。。难忘。我们的童年要比现在的孩子幸福的多!”
看看现在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牢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二三岁开始报班,幼儿园、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环环相扣。周末的孩子比平时更忙,连中午饭时常都是在车上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放学各回各家,周末兵分八路,补差提高,个个是对手,人人是强敌。哪有什么童年而言,将来回忆起来的童年就是舟车劳顿在各个学习点。好在咱家的孩子读书时还没有竞争如此激烈,给他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今年暑假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我偷偷地庆幸这个政策来得及时,等到我儿子结婚生子,“双减”政策明显见效的话,我是不是要好过一些,不会像某退休教师所说:“没有孙子盼孙子,等真有了孙子,我成为了孙子,苦不堪言,就像手上沾了湿面粉,甩也甩不掉。”
今天非常高兴还记住了电视节目《一起读中国朗读音乐会》主持人说的一句话:“同阅读,共求知,阅世界。”这句话正中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