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中庸》的第十六章内容。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zhāi]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duó]思,矧[shěn]可射[yì]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yǎn]如此夫!”
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的很啊,看他也看不到,听他也听不到,但它生养万物,没有一事一物,遭到遗弃是什么事情?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呢,鬼神让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上庄重整洁的衣服,去敬奉祭祀它,浩浩荡荡!他们好像漂浮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经》说:“鬼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鬼神即看不到,又听不到,又十分隐微,而善于赐福降祸又非常明显,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掩盖的,就像鬼神一样啊”!
孔子对鬼神是避而不谈的,以免民众陷入迷信之中。这个鬼神不是妖怪,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张天网,这张天网看起来很疏松,但在它之下,没有什么被遗漏,这张天网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就是“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也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运行规律,我们通过点点滴滴的行为作用,与他人和世界建立了善恶交集,错综复杂的关系,所有这些方方面面构集起来就成了自己的人生。而很多行为作用背后的逻辑关系,我们并不能透彻灵会洞察,因此古人将其称为鬼神,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宰着我们的命运,其实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一规律主导着我们的人生。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人们把好多事情都归功于鬼神,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祖先,对山河大地都有一份敬畏,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有所淡化,那么我们去哪里寻找敬畏之所呢?当一个人干了不好的事情,心里面就会发慌,这是良知在提醒我们。良知与鬼神又是什么关系呢?良知即天理,在心中即为良知,在头顶即为天理,两者合二为一。当我们内心感到不安的时候,其实已经被天打五雷轰了,我们敬畏的不是外在的鬼神,而是心中的良知,因为我们欺骗自己的良知时,已经有一份恶果在等待着我们。
本节要点:
1.鬼神之德,便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在这张天网之下没有例外,就像真的有鬼神在监督着一切。
2.我们敬畏的并非鬼神,而是自己的内心,内心越是纯粹,一个人越是自信,就越能够成事。
3.良知即天理,良知即是最好的护身符,我们一直走在正道上,哪怕真的有鬼神,也伤害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