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们崭新的思考维度,基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不像一般的心理学晦涩难懂,是一个青年与哲人的辩论谈话内容。
跟零极限所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很像。里面提到一个反过来的因果法则。就是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因果论,比如你不想结婚,是因为你有过去的创伤,因为父母离婚给你造成了心理阴影。这样想的话,过去就是既定了,好像无从改变。
所以阿德勒看来,这个因果是反的。过去的事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哪一件事情。因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所有的烦恼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我们切换我们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重新解读。所以不想结婚这个问题,是因为你先有了不想结婚的目的,所以搬出了父母离婚啊等等的记忆。这个目的对你来说是有利的,可能你在逃避什么东西....
又比如说,青年去吃饭,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搞脏,他勃然大怒,训斥了服务员。在青年人看来,这个情绪不是他所控制的,要怪服务员。哲人认为,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引发的愤怒,而是青年自己想要愤怒,先有了这个目的,才采取了训斥的行为。因为所谓的愤怒是可以收放的,如果对方是你上司你会发火么?并不会。青年完全可以选择和颜悦色得解决这个问题,但他选择了发怒。
所以我们一直都是有选择的,我们被给予了什么不重要,比如我们的身世背景、个性等等。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被给予的东西,是给予了负面还是正面的印记。
后面主要讲说一切的问题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满足别人的期待,但是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让所有人喜欢你是不可能的。而且你完全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
在父母、子女、爱情的关系课题上,要进行课题的分离。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功课、学业选择上的干扰,其实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只能把马带到水边,去引导,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我们是要与这个环境共存的,但应该是良好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一团乱麻的缠绕。
我们的幸福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幸福来源于贡献感,就是你对整个世界这个共同体有贡献感。就像捡垃圾,如果我们一直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夸夸你你就愿意捡,不夸就不捡了,实际上应该找到自己的驱动力,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那么在这个共同体中我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就愿意做比如自得其乐的捡垃圾的事情。
一点感受吧。我觉得还是值得再品味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