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宁静的周末夜晚,小宝临睡之前的一番话语,宛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小宝说:“我还是喜欢叫‘孙行者’之前的那个孙悟空,因为它无忧无虑,活蹦乱跳。”
“哦,你觉得那时的他很活沷很自由,是吗?”
"是啊,你看他做美猴王时多好,在花果山上吃的喝的都鲜美,还当上机智的猴王",他接着说,“那个阶段就像我们小孩子没上学的时候。”
听此我一震,忽儿觉得又很有道理。
“后来也很好,他的生活很丰富。”我说。
小宝说:“菩提祖师给他取了‘孙悟空’的名字后,他就没那么自由了,开始拜师学艺。这不像我开始上幼儿园了吗?”
这想法很新鲜,有创意。
他接着说:“后来它去天上弼马温,就开始受委屈了;它当齐天大圣的时候,我很佩服;再后来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我觉得太残忍了。”哦,小宝对孙悟空充满了同情。他又说:“要不是唐僧救他,不知道还要压多少年?不过唐僧开始叫他孙行者,从此就去西天取经了,这不就像我们小孩子开始读小学了吗?不能迟到、不能讲话、不能乱动,规矩可多了……”
那个周末的夜晚,他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心声,原来感悟这么深!
小宝谈及他心中的孙悟空,那话语中满是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命运转变的独特感悟。他眼中那个“孙行者”之前的孙悟空,是无忧无虑、活蹦乱跳的,就如同未被学校束缚的孩子,在花果山享受着鲜美食物,自在地做着猴王。那是一种纯粹的自由,没有约束,充满生机。当菩提祖师赐予“孙悟空”之名后,他开始拜师学艺,小宝敏锐地觉察到这种转变就如同自己开始上幼儿园,自由的天地里渐渐有了规则的影子。
随着故事的发展,悟空上天做弼马温时受的委屈,做齐天大圣时的威风,以及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悲惨遭遇,小宝都感同身受。他对悟空充满了同情,这同情背后,是他对自由受限、遭受不公的一种本能的感触。而唐僧解救悟空后,那名为“孙行者”的新阶段,在小宝看来,恰似孩子开始读小学,规矩繁多,不得迟到、讲话、乱动。小宝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心中悟空的故事,那是他对这个经典形象的独特解读,更是他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映射。
这让我不禁想到,亲子沟通是一门多么微妙的艺术。语言,它并非仅仅是声音的传递,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磁场。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评价,都如同画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画布上涂抹色彩,这色彩或许会伴随他们一生。在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说教孩子,以为自己历经沧桑所积累的经验便是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孩子成长路上的所有困惑之门。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同清澈的溪流,未经世俗的污染,有着最本真的灵动。
好的亲子沟通,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规训。我们提供的那些所谓的方法,就像被强行套在孩子身上的模具,往往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也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一套预设好的解决方案,让他们按照父母的想法亦步亦趋地前行。真正好的沟通,是像点亮一盏明灯,通过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如同小宝讲述孙悟空的故事这般,去反馈他们的想法,去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让我们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这面镜子中清晰地照见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和感受。
就像小宝从孙悟空的故事中感悟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一样,我们要引导孩子在自我的映照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模式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是一条充满自我探索与发现的成长之路。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旁边给予支持与引导,如同那夜的我,静静地聆听小宝的心声,在他对孙悟空的感悟里,领悟到亲子沟通的真谛。
亲子沟通的艺术,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对话与孩子的感悟之中。它是一场心灵的旅程,需要我们用心去陪伴,用爱去聆听,用智慧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