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文,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在关乎教育的领域,占有标志型的地位。
很多人,从《师说》解读的,往往是教师职业的角色特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而构建了以“师”为主体的理解。
当时,韩愈同志作为最高学府的负责人,收了不少学生,自己对于提携青年后进,也非常积极。但是,正因为这一点,遭到Z敌的攻击,认为,这是韩愈好为人师,是韩愈通过带学生拉帮结派。韩愈此文,正是光明磊落地指出这一现象,认为,做人,就是要敢于学习,要积极拜师,不要忌讳。
所以,这一篇文章的核心,不在于说师的教育主体,更在于说拜师学习的求学主体。从这一角度来说,《师说》,是难得的对老师与学生人伦关系思考的文章。这里的思想,充满着平等的思想光辉。不是把老师放在至高无上的、道貌岸然的维度去看待,而是,表达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是表达出, “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问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样的宽阔的不拘泥的学术交流态度。
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地说出“是固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通过这一句,同频共振于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的追问,是人与人,伟大与平凡的分水岭。世人都是平凡的,但是,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思想,往往都是道的追问所锻造出来的。通过寻道,对自己灵魂的不断触及;通过寻道,对世界认知的不断升级;通过寻道,让自己在红尘岁月生长出许多冰山雪莲。
正因为把问道寻道看得如此重要,所以,在“道”的追问之路上,师生就有了平等关系,有了互生关系。所以说师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就不同于我们“尊师重教”中可能延伸出来的以“师”、以“教”为师生人伦关系中心的理解。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就是说,能够传播“道”,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否则,就不配有老师的身份称谓。
如此伟大的灵魂,如此伟大的思想,韩愈真是千年一出的大才大德啊。
今天有不少人,才不算高气焰高,学不谓深心机深。好为人师而无师之平和宽广,更无韩愈之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以道齐心、师生平等的胸怀。
韩愈在《师说》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作为当时国内那么位高权重的人,对一个17岁的后生,写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此有心胸,如此有格局的话来。
而今天,有太多有成就的人,心里装的,不是提携后辈,赋能青年,却是拥重自立,傲视鹰雏。学古圣之文,不学古圣之贤,为之不齿!
又念,今有大书法家陈羲明,商业大贤李文金等人,大学大德,对青年后辈仁心宽厚,每每遇事,耐心聆听,倾心鼓励,颇有韩愈之风,作者以为至尊至敬,拳拳学习之意。
时二零二三年,大樟树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天发布,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
欢迎点赞收藏!
关注我,新的一天,不能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