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政风是党的形象“晴雨表”,社风民风是社会文明“风向标”。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唯有以党风政风的持续净化引领社风民风的向上向好,才能构建起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
抓党风政风是营造廉洁生态的核心关键
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事业兴。党风政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的直接体现,抓住了党风政风建设,就抓住了廉洁从政的“牛鼻子”。
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根源上摒弃特权思想、享乐主义,始终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近年来,各地通过专题党课、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学习中受警醒、明底线,有效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要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扎紧权力笼子。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须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要明确权力边界、规范运行流程。例如,推行“阳光政务”,将行政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事项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带社风民风是营造廉洁生态的重要延伸
党风政风的转变,最终要体现在社风民风的改善上。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是社会风气的“参照物”,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俭的良好风尚。
领导干部要当好“排头兵”,以优良作风引领社会风气。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传统,到新时代“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变革,无数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的作风是社会风气的“领头雁”。近年来,各地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带动群众过“好日子”,让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成为社会共识。
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廉洁之风融入社会肌理。社风民风的改善离不开群众的参与,要搭建便捷高效的监督平台,鼓励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亮剑”。同时,通过开展“廉洁家庭”“清风社区”等创建活动,将廉洁教育延伸到家庭、学校、社区,让廉洁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浓厚氛围。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非一日之功,需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抓、深入抓。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将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廉洁文化浸润人心。
风清气正,则政通人和。唯有以党风政风的根本性好转,带动社风民风的持续优化,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