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剩饭剩菜对吗?这在以前似乎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怎么能够浪费粮食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许多餐前教育都会作如此教育,所以回答当然要吃,但现在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不吃剩饭剩菜尤其是隔夜的剩饭菜是对的。
这个问题与节约的问题是两个概念。
不浪费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吃多少煮多少,不能够眼大肚小,但中国人对美食的偏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饮食文化和餐桌文化的丰富又是老百姓不能或缺的文化。对于吃总不会亏了自已,所以极少有节俭得光碟不够吃的时侯,除非是养生餐,少有丰余,以极精搭配为宜。
生活好了,大家都开始注重养生了,养生文化随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年轻一代很少吃隔夜饭菜,当天的饭菜绝不留隔夜,当天处理。从养生的角度而言是极正确的。因为虽然现在社会发展的很快,但是经历过三年饥荒生活的老一辈人都比较节俭,不愿意浪费任何东西,这是老一辈人的共性,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说的“隔夜菜”顾名思义就是放置一夜的饭菜,但是不仅是放置一夜的饭菜,严格来说,搁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也可以叫做隔夜菜,隔夜菜之所以有危害,是因为在放置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甚至是致癌物,比如亚硝酸盐,这时候我们再次高温加热,是消杀不了的,所以不建议吃隔夜菜。
不吃剩饭剩菜对吗?今天我不是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来谈,更多是想站在"孝"这个层面来表达我的观点。
我家老人是极节俭的那一辈人,不喜欢浪费到了顽固的地步,如果我们不"帮"吃隔夜饭菜她就是一连几天自己反复热热又吃,绝对不会同意我们倒掉,在老人的思想里浪费了就是败家子,就是不孝,所以为了避免让她吃隔夜剩菜饭,我们要么少煮要么吃撑了也要吃完。为此很苦恼,倒掉"败家“吃了"坏了健康",成本昂贵,"苦口婆心"地劝说大都没有什么好成效。
偏偏,我家老人吃菜极少,但又希望我们多吃,所以每餐的菜一定要"丰满"而非"丰富"。每每我们表态坚决不吃隔夜的菜时,老人总是很严厉地批评无效后又自己一如既往地孤军奋战自已花两三餐或两三天时间"干掉"那些隔夜菜。于是就围绕着"健康"和"浪费"有了许多不愉快的争执,有时还上升到了"不孝"的品德问罪,搞得心理压力大极了!
每到了年节,尤其是春节,大鱼大肉不能少,"年年有余"是讨彩头的话,老人们特别相信,所以正月里天天吃"有余"才对,天天有余,吃得胆颤心惊吃得了厌食。
唉!观念不同,也是一种善良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