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应该在家庭中学习什么?孩子在家庭中最大的学习是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个互动模式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初的参照,也是构成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孩子从家庭中学来和习得的人际互动的模式,便构成了他与这个世界互动模式的基础。互动的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行为,行为反应出来的惯性模式我们称之为性格。所以我们看,性格也是表面的而非深层次的。
惯性模式和既定程序才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幕后推手,这个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动化运行的,如果不去觉察和深入研究,我们很难发现这个深层次影响因素。
什么构建了我们最初的模式和程序?我们的家庭,具体来说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人是环境的产物,耳濡目染不用教自然就会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父母还要苦口婆心的教呢?因为我们耳濡目染给孩子的不是我们想要和期待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和我们说的是不一致的,我们自己很难意识这样的不一致,更难意识到这种不一致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做给孩子一套,教孩子是另一套。我们自己觉察不到。或者我们会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也就不会觉得有问题,更不会加以改正。可是孩子却是天生的感官敏锐,他可以很敏锐的觉察到这一点,可是他不会告诉你,他知道告诉你的后果是大人蛮不讲理的实力碾压,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要么象征性的抗议。要么选择压抑,要么到了青春期等到自己身体和内心力量更大之时,再报复性反抗。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形象的说明了模仿带来的巨大威力。近朱者不需要怎么学习,就会自然变赤;近墨者不需要怎么学习,就会自然变黑。学习多麻烦的呀,可是模仿就容易多了,比葫芦画瓢谁都会。
家庭中的互动模式之所以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正是因为不是你在意识上教他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他更容易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非你教导的。除非你说的和做的一致,孩子就会从行为看到的相信,转移到对于你语言的相信。
比如你告诉孩子要孝顺父母,可是你在家庭中和自己父母的互动模式反应出来的并非如此,孩子会怎么想?他会想,你只想他孝顺你,而你却不需要孝顺父母,他看到的是你的双重标准,你的自私。人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他怎么会跟随一个不善不美的你呢?所以,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会认同和跟随,哪怕听起来多么有道理。这就是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作为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只有做到身心合一,相互尊重,有积极有效的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机制,让孩子既可以看到家庭的真实一面,那就是有爱的人也会有冲突,也有意见不合,也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和不合,那么这个孩子的人格发展就得以完善,因为他看到了矛盾,也看到了矛盾的解决,这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模式。
所以,好家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一生的财富。因为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通过模仿,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学习到高效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而不需要像其他孩子那样,通过父母的家教,通过苦口婆心的唠叨,甚至通过身体的体罚被动学习到一些人际关系的互动模式。前者是身心合一深信不疑的,而后者是被动习得的,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容易怀疑和放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的性情多变,不够稳定,多是内在冲突导致的信念的多变。
所以,如果一个觉醒的父母,他知道自己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他更知道自己成长后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有多重要。他知道和孩子直接沟通很重要,他更知道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对孩子成长来说更重要。
所以,我们发现,普通人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苦心苦力;高手教育孩子善用系统的力量,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