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亲密是母婴关系中最自然的一种状态,婴儿通过母亲的哺育,无条件的爱和及时的关注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逐渐获得内心的自由。
作者李雪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童年的体验和心理咨询中的案例,分析了母婴关系对于婴儿和母亲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指出了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产生的限制性信念会继续影响自己的下一代,最终陷入无限轮回中。
【收获】
1.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看见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忽视;看见孩子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自己去赋予他功能性的价值。看见自己亦是同理。比如说,一个孩子他不是因为听话或者优秀所以才获得爱,而是他不做任何事,就会获得爱和关注。
2.及时满足。
延迟满足的能力源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幼时需求经常被延迟回应的孩子,容易陷入“得不到”的恐惧中,成年后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内心爱的空洞,另一种是“老好人”,不敢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因为真正含义的及时满足,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够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即便做不到,也无需勉强,诚实即可。比如说,孩子说我要去迪士尼乐园玩,那就带他去,如果家长不愿意带,也可以诚实地说:我觉得去迪士尼太贵了,妈妈负担不了。千万不要说:“你又想乱花钱,我们哪里有钱去那种地方玩”这种带评判的语言。
3.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若孩子需要和你交流和玩耍时,你就尽情回应,与他的感受共振。若他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世界时,你则应该不打扰,给予他自由。
4.溺爱是家长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没有关系。我们总是怕宠坏孩子,愿意以爱的名义给孩子买几千块钱的衣服,却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多买一个玩具。也有人说:孩子很容易满足的,孩子感到满足是因为他们的需求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
5.限制性信念阻碍我们获得自由。限制性信念不仅阻碍我们获得成功,获得财富,还阻碍我们获得幸福。当我们遇到失败或者情感受挫时,要反问自己,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限制性信念在影响着我们,向内观,追溯到童年时期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当你觉知到你的限制性信念时,改变就会开始。
【实操】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打破限制性信念又重塑的过程。
1.育儿。
曾经我总是想一定要给安安更好的家庭教育,内心总是不免焦虑,随着他长大,怎么能让他自信快乐、聪明懂事呢。
李雪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去学习,同时给予爱和关注。不带任何评价去指责孩子的行为,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尽力满足,满足不了也要诚实,不要否定孩子表达需求的做法。
2.育已。
要从对他人的不满或者愤怒中,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满足自己的需求,内心就会变得平和。所有别人告诉你的事,都不应该成为限制你获得自由、获得丰盛的绊脚石。
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看到自己的过程,这其中有好多事例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能引发我们心灵的震荡和思考。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