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跟老公的婚姻一直亮着红灯,从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开始,生活都不很如意,争吵不断,争执不断,冷战不断,总之接近三年的光景,我的生活一地鸡毛,异常混乱。
回想刚结婚时,卿卿我我,偶尔也有磨合的争吵,但那个的时候争吵是生活的调味品,吵着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关系,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日子蜜里加糖,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有了孩子后更加牢固的感情,我们也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我小鸟依人,永远在他宽厚胸膛的庇护下,觉得自己就是个小妹妹,他就是一个大哥哥,家里有啥他都可以顶上去。
孩子上小学了,我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成了我的小尾巴,我到哪儿,她到哪儿,我也成了她的保护伞,我在哪儿,我就在哪儿,我总觉得学习上她是零起点,别的孩子都比她提前学,我生怕她去了学校跟不上被老师批评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于是我拼命地帮 ,把原本属于她的领地和义务都给侵占,这样她越来越往后缩,老师越来越批评她,我越来越焦虑,爸爸越来越缺位,于是,三年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家庭突出的矛盾。当然家庭理念的不同也是我们争论的焦点,他的男人只负责挣钱的传统家庭理念与我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千差万别,我们互相埋怨着,互相抱怨着,互相消耗着,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越吵孩子也差,越吵感情越薄,我们的感情摇摇欲坠。
于是,吵架、冷战,在我们家循环往复,每次吵架,每次冷战,我像一个小女孩一样等着他来哄我,我悲伤、绝望、委屈,这样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家庭,孩子首当其冲成了吵架冷战的牺牲品,她的状态越来越差,我把这一切归咎于爸爸的不宽容、不大度,怎么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大的格局,不跟老婆主动和好,我一次次的期望,一次次的绝望。
于是,我们都动了离婚的念头。我们吵得很凶很凶,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论离婚事宜,他觉得我总在抱怨责怪,我觉得我不会有比现在更差的生活,吵架冷战,一个人经营着两个人的婚姻,一个人养育着两个人的孩子,一个人经历着最冷酷婚姻,我有什么留恋的?结婚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离婚并不是,两个人多少年已不知不觉中杂糅在了一块,孩子、房子、彼此都成了离婚的牵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已掺杂在一起难以分隔,我想应该他也觉得这样,因为那时我看到了他落寞而悲伤的背影。
生活又陷入了僵局,过又过不好,离又离不掉,生活依然在煎熬,孩子依然在受伤,怎么办,就这样维持原样,让生活烂下去,让日子霉下去,耗费着这个家里每一个生命,我这样可以吗?我在问我自己,孩子这样可以吗?他们才刚刚开始生活,我就给他们开这么一个坏头,那我作为母亲的责任是什么,仅仅是给他们一个生命,给他们提供吃穿用度,这似乎仅仅是维持一个生命的必要,并不是养活一个人。就像儿子讲得,我不感谢这个家,不感谢爸爸,不感谢妈妈,因为这个家总在吵架,这么一说,儿子是没感谢的必要。
一个心理学书籍上说: “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难道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不走运?难道我真要称为那个不走运的制造者?难道我真要成为一个不走运孩子的母亲?我一次次的问自己,答案是:我不能,我要及时让这所有的一切停止。
我能为孩子做什么?我必须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的家,但这个幸福我单个人不能创造,必须得有孩子的爸爸参与,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相信我改变了,应该他也会改变,我想我们的心中都有孩子,也还都有彼此,于是我和孩子们说,现在我们三个要狠狠地爱爸爸,让爸爸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的温暖,把他的心暖过来,跟妈妈一起建设这个家庭。
做完这个决定,我忽然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年我只会做一个被动等幸福的人,被动等爱的人,我为什么要做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女孩?总是等待别人的回应,等待别人的示好。我为什么要把主动权交给别人?为何不能主动自己给自己争取幸福?为什么要把快乐的权利交付别人?为什么自己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为什么总是要等待别人保护?而我明明已不是孩子,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得保护他们。被动就是内心不够强大,被动就是还没长大,就是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小,别人总会想着我、迁就我,事实上我应该长大了,我必须做到心理上与原生家庭的断乳。
想明白这一切,我觉得自己此刻才算真正长大了,原来,长大的标志不止是身高和体型,不止是离开父母独立,而是独立之后在一段感情中能理性而平等地对待彼此,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解决问题争端,不会总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等待别人的救赎,因为救赎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感谢生命中这段令人煎熬的旅程,它让我成长,也让我明白婚姻也是一场彼此成就的修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乐观、独立、主动、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