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达宾小酱
“招安”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它是朝廷平定反叛的一种手段,也是贫民们和朝廷斗争妥协的产物。
而唐朝末年,有一位起义领袖活捉官军将领之后,第一件是就是让他给朝廷写奏折,给自己求官职,招安他的义军。
但朝廷的条件总难让他如愿,在他不断请求招安的同时,他从河南、安徽打到浙江、福建,再转战广东、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湖北,最后直接打进长安城,绕了半个中国,建立起大齐王朝,他到底想要多大的官?朝廷怎么这么心疼这官职?
随王仙芝起义
黄巢,一个大器晚成的商人,一个年过半百才开始发力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是山东菏泽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卖盐的商人家族,那个时候的商人地位很低,所以家里一直期望他能通过科举做官,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黄巢也很聪明,五岁就会对诗,可把家里人高兴坏了。
可是,考试和做诗毕竟不同,小有才气的黄巢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几次失败之后他也绝望了,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念完这首诗,看来黄巢确实是个才子。
不考科举了怎么办?回家继承家业,卖盐吧,这一卖就一直卖到55岁。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一般来看,都半截入土了,可以安享晚年了,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
可黄巢不这样想,这一年(公元874年),他在河南一个叫王仙芝的同行聚众起义,声势浩大。黄巢一看机会来了,带着他的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和外甥林言等八人,收拢数千难民举起义旗,加入了王仙芝的草军。
随着草军势力不断扩大,唐朝政府看不下去了,派五路人马来围攻,把义军打得七零八落,官军以为王仙芝已死就着急报功收兵了。
王仙芝和黄巢也趁机得以休整,总结教训之后,义军就开始了暴走模式,卷土重来之后迅速攻占河南八县,大败来袭官军,进攻湖北也把官军打得落花流水,不到半年时间,义军一下子就发展到三十万。
朝廷看压不住了,就下令招安,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动摇了,可是他身后的一帮兄弟不干了,你是当大官了,我们怎么办?虽然最后没有招安成功,但义军内部散了,黄巢也不和王仙芝玩了,自立门户往山东去了。
边打官军边求招安
不久,王仙芝被杀,部分队伍北上和黄巢会合,大家推举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同时,也开启了他的绕圈“旅行”:
01 兵败招安
在河南发展壮大之后,义军就开始南征,可是刚开始四处碰壁:在江西的兵马,被镇海军节度使高骈剿灭;进攻新郑、郏城、襄城、阳翟的兵马,被崔安潜打退;在浙西的,被浙西节度使裴璩攻击,死伤大半。队伍刚从河南进入江西、浙江、湖北,义军就不断受挫,打得黄巢没了信心,于是派人拜见天平军,请求朝廷招安,唐僖宗一听不错,就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
可是,潇洒自由惯了,一时也难以接受,没过多久,看到形势有变,黄巢带着他的队伍又反了。
02 直入闽粤
黄巢本来想攻宣州(今安徽宣城),结果被守军打得大败,他只得带着队伍往东南撤,从婺源出发,经衢州、建瓯一直进入福州,到了福建一路上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哀鸿遍野。
在福建呆了几个月,黄巢又想活动活动了,于是就继续南进,翻过五岭进入广东,势如破竹,没多久就兵围广州了。
但是他并没有着急攻城,他让被俘虏的越州观察使崔璆写信给困守在广州的节度使李迢,让李迢给朝廷上书,如果给自己天平军节度使的官职,他就接受招安。
李迢连夜写奏折上报朝廷,可是朝廷里宰相不同意,消息传回来,李迢忐忑的告诉黄巢。黄巢有些不高兴了,然后又说,那不行就让他当广州节度使,他就留在广东了,上报朝廷之后还是不同意。大臣都说,黄巢就想占着这些富庶地方享受,万一哪天他又想造反,有广东作根据地国家不是更难平定了。于是只同意让黄巢当个府率,一个小官,这确实太欺负人了。黄巢见到诏书后破口大骂,一怒之下率军攻城,一天就攻下广州,生擒李迢,自称“义军百万都统”。他还四处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宦官当权,败坏纲纪。
03 因疫转战
黄巢老先生一把年纪了,带着队伍转战各地多年,这次占领广州,“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作为反抗唐朝统治的根据地。可是,老天爷不让他安生啊,这一年,从春至夏,疫病大为流行,不少义军将士染上了疫病,部队损失了一小半。
部下们看这形势,这地方风水不好,不能长呆,就“劝请北归,以图大利” 。黄巢看广州实在是难以持久,于是决定杀回中原地区。
但是北边都是向他们杀来的各路官军,直接北上压力太大,于是,他就率军离开广州,向西北方向进发,很快又攻取了桂州(广西桂林),控制了岭南全境。
第二年梅雨季节,湘江发大水,黄巢一看这机会难得,带着队伍坐着木筏顺江而下,直接攻占湖南长沙。把十万官军全部斩杀,横尸遍野,血染湘江。之后,黄巢义军又攻占了江陵、襄阳、荆南,这时他又想招安了。
他又胁迫李迢(前面被生擒的广州节度使)给朝廷上书。这时李迢骨气上来,对黄巢说:“吾腕可断,表不可为。”不上书,黄巢一气之下把他送了阎王。
04 险遭团灭
黄巢也不是常胜将军,在前往荆门的时候,中了官军埋伏,大军惨败,残部东渡长江才得以逃命,官军也不追。
黄巢就带着队伍进入湖北,攻下武汉之后又开始往安徽、浙江发展。很快,兵力又恢复到二十多万。
朝廷听说黄巢打了一圈,又杀回江浙了,吓得不轻,又连忙组织人马来灭他。全国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向黄巢占领的皖浙一带杀来,而起义几次阻击都被打败,损失严重,再支撑下去估计很快就要被剿灭了。
黄巢看形势不对,就施展了缓兵之计:一方面,用整车整车的金银珠宝贿赂张璘,让他只要进攻速度慢些就行,张璘欣然接受;另一方面,他又写信给高骈,声泪俱下,表示真心悔改“投降”,接受招安。高骈中了黄巢圈套,以为大功告成,就高高兴兴上奏朝廷邀功,声称义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结果其他地方来的军队全都回去了,黄巢抓住时机一举灭了张璘部,大败淮南兵,并乘胜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又攻占了宣州。这时高骈傻了,这些人欺负老实人啊,把自己当猴爽,没办法,又向朝廷告急,让派其他地方军队支援。可是为时已晚。
05 攻入长安
义军大胜之后,北渡淮河,一路直驱北上。
朝廷还在招安还是剿灭的问题上下不了决心,争执不断。
不久,黄巢兵围洛阳(唐朝的东都,另外一个首都),官军退守潼关,东都留守刘允章则率分司官出城迎接黄巢入城,义军纪律严明,只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
占领洛阳没几天,黄巢就向关中挺进,兵临潼关。60岁的黄巢带着数十万义军对抗十万潼关守军。这些守军是从长安调来的,名字很响亮,“神策军”,可是大都是长安豪富子弟,只是为了厚得供给和赏赐才贿赂宦官挂名军籍的,平日高车大马,安心享乐。一听说出征,都花钱雇商贩与贫民代替。
结果可想而知,黄巢攻下潼关后,又乘胜攻克了华州(治今陕西华县),然后直捣长安。
冬天的长安城冷风阵阵,百官忧心忡忡地从大殿退出,就看到全城一片慌乱,才知道起义军已经攻入长安城了,吓得赶紧逃命。唐僖宗也在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咸阳,只来得及带一两个心爱的妃嫔从行。而满朝的文武百官及诸王、后宫的妃嫔基本都不知道皇帝的去向。
当天下午,起义军前锋攻入长安,官军投降,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长安市民夹道观看,黄巢部下发布告告诉百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之”。
短命大齐
60岁这年,黄巢终于坐上帝位,国号“大齐”,并大赦天下。
称帝后,黄巢开始封官许愿,对于唐朝的降臣,他也很容忍的给他们官职,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可这一称帝,唐僖宗不答应了,他在咸阳下令各路官军合围长安。唐朝的一些降将也纷纷临阵倒戈,再加上朱温(后来的梁太祖)、尚让等一批重要起义将领,或许是尝到当官的甜头腐败了,也不断有人投降官军。
最终,在建国五年之后,黄巢被杀,大齐灭亡。
总结
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打击了盛极一时的唐朝,同时建立大齐政权,还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但是最终导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数十年。
他在起义过程中,虽然不断请求招安,但是更多的是他的缓兵之计,而他有多次陷入困境,险遭灭亡,但多次因为官军担心兔死狐悲的心理而逃脱,才能逐步发展壮大以致险些推翻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