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我个人而言,这篇复盘更适合的标题是《对不起,这是我第500次想安利你》。
我起初选择若初写作课不仅仅是因为她细腻入微的一对一辅导,而是因为她的课便宜。
2018年10月,为了拯救我的执行力,走投无路地我报了麦子的学习力手帐营。因缘巧合,若初的名字映入眼帘。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这首诗句。高中的时候我爱惨了纳兰容若,他的“心字已成灰”,他的“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等都是我珍爱的诗句,也因此对若初这个名字印象多了三分。
2018年12月,刚给学生普及完“假期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脑中便灵光一闪,那对我来说,寒假是不是也意味着一个转变的开始?翻着自己永远词不达意的日记和小故事;想着自己表达不清楚要点的报告;看着自己写也写不明白的读书笔记。痛定思痛,我去找了若初报了第7期28天写作课。当我收到她发给我的课前文件的时候,我惊呆了。
我也不是第一次报线上课程了,只不过之前大部分都是专业领域的课程,比如英语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之类的内容。每次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足够我高枕无忧的通过考试了。写作课,轻而易举能搞定的嘛!
可是若初的课不一样,她说,写作就像是一座冰山,我们表面能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的一个角,海平面下隐藏的内容需要花费时间去思考和咀嚼消化。第一天开营仪式之后,我两眼一黑,感觉自己,这回栽了。
我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一直以来只会按时完成作业,从不课后复习巩固知识内容,更别提什么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点了。但我这人就是有虚荣心,我特别喜欢拿全勤奖。这次全勤奖需要完成28天的微博微信打卡,更主要的是要完成12节课的课后笔记。怎么办?赶鸭子上架试试呗,万一成功了呢?
28天后,我成功了。
虽然没有每次课程都按时听完,但是也都控制在三天内把笔记写完上传,手写的触感让我印象更加深刻。但是更多的是感恩于老师悉心的一对一辅导,耐心及时解惑答疑,剖析问题,也在我苦恼于进步缓慢的时候给予我鼓励,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可能性。
收获一之标题收集:
我那么爱刷公号文却从来不知道标题有这么大的作用,这说出去是不是很丢人!好在,为时不晚,现在知道那些勾引我点进去看的文章有这么多的玄机,以后也都小心谨慎地取标题才好。这28天,我也从只会借用名人中规中矩的文章标题的菜鸟小白成长为会找热点词汇、分析标题用法的初阶小白了。
收获二之素材收集:
手帐营让我养成了给书做框架梳理的习惯,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消化了大部分的内容。但是当我学习写作课的时候,却苦恼于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什么名人名言在此刻早就忘的一干二净。素材库的出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不单单局限于框架梳理,也开始尝试把名人名言,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等等都整理到印象笔记里去,分门别类,便于查找引用。
收获三之拆解文案
这大概是28天里我最大的收获了。作为一个写作小白,往往看着别人的文章垂涎不已,却苦恼于无从下手拆解。这一次,学到的干货满满,只有从把别人的写作技巧迁移为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写作效率。
收获四之升华内涵
一直以来对于文章的结尾有种惯性思维,就是一定得用名人名言才算是升华内涵了。这次写作课给我了很大的改观:TED演讲,心理学饭团等等都可以是结尾升华文章的好帮手。
这短短的28天,我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写作的任督二脉在慢慢打开,我开始每天主动积累名人名言,阅读拆解公号文章,写豆腐块等等。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第一篇文章主体都搞混的文章,从第一篇拆解只会总结概括开始,我也慢慢走到现在了,我相信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坚持写作的初衷,是因为我喜欢手写的温度,这是我心跳存在的依据。
而我选择若初写作课不仅仅是因为它便宜,是因为老师悉心的一对一辅导。很喜欢她的一段话,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勉:我渴望的是,用海量的阅读和写作,构建出一个丰盛的灵魂,然后从容地开出花来。
以上。
本文作者:包包迷路了,坐标嘉兴的90后培训机构教师,热爱手帐、阅读、电影,喜欢烘培和旅行,喜爱一切可爱又个性的事物。力求成为一个潇洒自由的灵魂,一生温暖纯良。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