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鸡娃,不仅从没孩子开始,即使有了孩子之后也从心理反感鸡娃。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但是还有更多的人和我不一样:即使心里不想,最终还是会屈服于现实,走上了鸡娃的道路。
我曾经自己思考过,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我仍然没有屈服?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自己曾经是一名非常传统的好学生:算不上学霸,但多少可以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即使这样,人到中年,我并没有感觉到它的意义,一直感觉自己缺失了一部分。
看了一个《教育3.0》这本书作者的访谈,很快翻看了电子书。我就是一个活生生教育1.0的产物,当我读到那段”人工智能威胁人类” 时,不忍笑出了声,感叹我那16年的大好光阴。也让我思考,女儿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去平衡。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帮助人们追求自由。现在的我们貌似都非常自由,可是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自由,周围有多少人都无法回答“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谈何自由?
书中提到的教育3.0 状态是我非常向往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因为近几年就可以发现,人们需要终身学习。但是当我们走出校园,该学什么?是看某个证书含金量高去学习吗?是看别人都在学去学习吗?是一定要考试背书才是学习吗?我看到很多留学生来到国外,在没有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作业之后,完全不会学习了;而家长也会认为,出了国啥也没学到,钱白花了,忙着转学。
《教育3.0》提到了很多教育的创新,也在刷新和鼓励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现在的教育应该有一只脚踏入了教育2.0,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我女儿享受着教育2.0,我自己依然在挣扎,比如如何兼顾孩子的兴趣和标准的成绩考核。作为一名妈妈,读完这本书我依然很迷茫,甚至更加迷茫,因为我进一步了解了现在教育的问题,而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似乎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依旧无法抗争出大的教育环境。
读完书后,发现自己多少有些失望,因为我并没有找到该怎么做的答案。反思下,也许这就是我的教育带给我的习惯:请告诉我具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自己去找。但是,也许我应该做的恰恰是: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去学习,思考,实践,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