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老一辈说以前的孩子比较好带,老人那一辈基本一个带三儿还要干活,孩子们不也都长大了吗?其中有些还成长的特别好,特别有出息。怎么现在的孩子就这么难弄?一个娃全家人围着转,还总觉得精力不够求休息。就连是否要怀二胎的前提,都是得先看家里人手够不够。
其实今天所有妈妈也是可以一个带三儿,只要你心够宽,放手孩子们自己睡自己吃自己玩,学习什么的等到6岁入学了再说。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是否能不被周围的鸡血泼到,心静如水呢?即便你操碎了心,染白了头,也许孩子还是在经历情感忽视。(WHAT?掀桌!)是的,这就是我听《被忽视的孩子》时内心感受,而即便只是听书而不是精读,我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曾被忽视的影子,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孩子平时相处中的大bug,在这里分享与大家共勉。
精心照顾孩子的父母也会让孩子经历情感忽视的痛苦。
理论让步,“栗子”先行。凯瑟琳和她的爸爸在沙滩上玩,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妈妈走过来说:“到点了快过来,你的爸爸不可能整天陪你,妈妈要给你读书了。”然后爸爸也没有任何语言上的回应,就开始收拾东西。最后凯瑟琳非常失望的从沙坑走到妈妈那边去了。
这个例子实在太平常不过,我自己也常常会这样处理,并且当下没有察觉哪里不妥。爸爸陪玩妈妈陪学习,父母都付出,且陪伴孩子了不是吗?问题就出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人对凯瑟琳的情感做出回应。如果妈妈可以在叫停之前,说一句“凯瑟琳玩的很开心是吗?咱们应该换一种方式了,因此爸爸还有工作要做,来,妈妈给你读书吧。”这才是对孩子的情感有所回应。又或是爸爸说“谁要去工作?我跟女儿玩的真开心呢,是不是啊?凯瑟琳?咱们继续玩好吗?”诸如此类将凯瑟琳的情感表达出来并确认,就能让孩子情感被看见,得到回应。
类似有过这样情感忽视经验的孩子,并不是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就像所有人都经历过摔跤,可摔倒不一定受伤,且受伤的程度会不一样,毕竟每个个体的表现形式均不一样。但长期以往,情感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呢?他会感到莫名其妙地抑郁,莫名其妙地觉得没有意义,或莫名奇妙的想自杀。(以上的莫名其妙均是不需要经历特别的事情,就是没缘由的单纯觉得而已。)一个经历过情感忽略而产生创伤的人,会习惯性的质疑自己,挑自己毛病,觉得自己不够好,且他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抑郁,或有婚姻问题,有焦虑和愤怒倾向等。
情感忽视的父母需注意:
如果我们确实是曾经被忽视的孩子,而如今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忽略我们自己孩子的情感,请不要过于自责,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而你此时的察觉就是在自我修复以及帮助孩子抚摸心灵的创伤。因此,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不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很多父母也许教育方式不是最好,比方说打骂为主,但他反倒未必是情感忽视的父母。情感忽视的父母,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一是在重大危机时刻的忽视。比如,青春期的孩子面临一个很有压力的事件,而父母没有给予指导和帮助。二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比如,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或者人际沟通等等,某一方面长期被父母忽视。
因此,这里就分成急性共情失败和慢性共情失败两种症状。急性共情失败就是有一个大事发生,但是没有人给他共情,没人给他缓解压力,比方说父母太忙,在毕业典礼这个重要的时刻也没能参与,这就是急性共情失败。而慢性共情失败就是长期没有,多年以来都这样,长期的忽视,比方说还是父母太忙,从来没有接过孩子放学,每次孩子看着别人有爸爸妈妈来接,而自己总是保姆司机来接,长期以往形成慢性共情失败。
健康的父母有哪些特点?
第一,健康的父母与孩子有情感联结。孩子遇到了情感的问题,遇到了情绪上出现的变化,他不会故意躲着父母,会让父母知道,这是联结的重要性。
第二,健康的父母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孩子是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孩子是他自己,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眼神。
第三,健康的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就像之前举过的例子那样,不是不能对孩子的要求说不,但在说“不”的同时,要说出来孩子的感受,对此表示回应。
被情感忽视影响的孩子,会有哪些症状?
首先是空虚感,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他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他更像是一种一般的不适感觉,一种时有时无、无法满足的缺失感。他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你可能有种范范的感觉,你缺失了一些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者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却难以名状。就是你没法投入地享受生活。你不像别人那么没心没肺地高兴,你总是觉得有一种淡淡的无聊、空虚。你就是觉得不愉快。
第二是反依赖。典型的表现就是恐惧依赖他人,好像从小就是独自长达的感觉,遇到什么事都不求人。反依赖的人没有社会支撑,什么事都是独来独往。也许你有抑郁的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你长期会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你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请求帮助;在亲密关系中总感觉不舒服。
第三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女性喜欢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明明不胖偏要减肥等等。很难说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你喜欢吃什么总是说都行。不能确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时也容易放弃。
第四是豪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当看到别人受苦受难时特别难受,就想帮别人,可是自己再怎么苦都可以,就觉得是应该的。当你犯错的时候,总是不乏容忍自己的错误,在脑袋里总有一个批评的声音,指出你的错误和缺陷,你总是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加严格,而你经常生自己的气。
第五是负罪感和羞耻感。你有时候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候又感到情绪麻木。你有一种感觉,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并且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情。这就是负罪感和羞耻感的特点。
第六是对自己生气和自责。这一点似乎很多人都有,特别是对自我要求高的人。如果我们能进不成成长型心态,这样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对自己宽容一些,心态上放轻松一些,这样的进步会更快。
第七是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老觉得自己有阴暗的一面,认为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你可以听别人的故事,但不愿意聊自己的事情。因为你内心隐约觉得如果有人真的了解你以后,他一定不会爱你。
第八是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樊登说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他的情感是被忽视的状况下,他是非常难在长大以后恰如其分地爱别人。因为他拿捏不好这个尺度,源于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会会过度补偿,一会又过度的冷淡,他无法知道这个合适的点在哪儿。想舒服的相处对他来说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第九是自我约束力差。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普遍比较差。那些会叛逆的、吸毒的、街上疯狂飙车的孩子,家里基本上是父母很忙忽略孩子,要么就是父母溺爱,或者就是家庭暴力,长期被殴打。
最严重的一个症状就是自杀。在大部分自杀的案例中,我们去追溯他的过去,都有方方面面被情感忽视的痕迹。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一定是累积了很长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面对弥补情感忽视,我们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第一,错误的期待。所有有着情感忽视的人,本身的耐心很有限。在改变的过程中,如果试了一下觉得没用而把挫折当成失败,或是把反复期当成失败,那么就会很轻易地放弃。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今天。我们不能有过高额的期望,这会令我们更快的放弃,只要是对的方法坚持下去,尽心灌溉静待花开便好。
第二,逃避。很多人知道自己有些症状或许存在问题,但是假装自己不知道,不去想就好了。荣格有句话,“你的潜意识,在没有进入你的潜意识之前就是你的命运。”当你没有面对你潜意识的勇气,没法看见潜意识在你身上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这个潜意识就掌控你的人生了。如果采取回避的态度,那就永远被他掌握了。
第三,不适感。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当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举棋不定,一个是让你舒服的,另一个是让你不舒服的,请选不舒服那个。”需要明确的一点,只有突破圈,才能让我们摆脱现在的困境。
第四,不了解情绪。我自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正视情绪这个问题。有些人会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是个暴脾气,或者觉得自己脾气不好就是改不了。其实情绪并不是让我们变成魔鬼的罪魁祸首,并且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每个情绪都有其特别的作用,它是在给你传递信息。而让我们变成魔鬼的是压力。当我们误把压力当成了情绪,如何能把这两者剥离,你会发现情绪不是负担,而是必需品。所以,当人们忽视情绪的时候,我们会生病,会感到抑郁、会消耗精力、会发脾气,也会感到空虚以及糟糕的人际关系。
曾经经历过什么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是继续要去经历些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无论过往我们是否是个被情感忽略过的孩子,在这一刻,让自己被看见,从自我关怀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