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从夏商至今,历经千余年,作为后来人我们学习历史,不能只沉迷于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大将风骨,也不能只崇拜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帝王气魄,我们要沿着中国历史浓墨重彩的时间线去探寻中华民族行成的基因,追溯千年华夏文化积淀的本源。
读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过去的事情是一笔丰富的财富,了解历史可以反省自己,提高觉悟,避免少犯错误。看古代人的生活就知道现在生活的利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行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和,学习历史,可以筑牢信仰,可以知荣辱、明方向。
在我的读书名单中,历史类书籍占有一定的比重。自诩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但毕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对于历史的学习,必然和其它学科一样,有着一套详细的、科学性的理论方法。兴趣使然,时间有限,也没想研究那么深,但通过学习也摸索了一些适合的方法,并在不断优化。断代史比较难,通史内容相对宽泛,容易上手,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历史的“小学生”,所以就买了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二者比较着读,读完之后,觉得傅先生的书要更通俗一些;范先生简编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当时政治环境。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刻意的和“人民、斗争、无产阶级”结合起来,确实很符合当时的斗争环境,但是瓜李衔接,略显牵强附会,读起来怪怪的。
傅先生的《中国通史》没有过多的古书摘录,所以对于文言文理解不是特别深的历史爱好者尤为适合。另外,对于每一个朝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介绍的比较详细,虽然有些内容相对简单,但这正符合通史的特征。关于通史著作还有很多,皆是大家,只是在网上局面阅读,难度较大,比如吕思勉先生的著作。
学习历史有益于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写作能力,当然“下笔如有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锤炼。比如,读到春秋战国史和秦汉史,就会发现我们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成语、俗语都能在这个时期的找到出处,春秋战国500余年,各种学派和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代虽然只统治了 15年,但秦始皇却完成了中国统一的各种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如文字的统一,仅这一项措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互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难想象,文字如果没有统一,中国这块伟大的土地,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欧洲;历史接着顺延,被封汉中的刘邦,以他的封侯命名了汉朝,却留下了“汉族”这个伟大的符号;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确立余下几千年中国的道德传统,驱除匈奴确立中国版图。这都是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到的,它能够让我们真切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民族性格是如果塑造的,丰富我们的内心,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