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似乎从未重视过口语方面的教学。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差,不少学生当众说话时神情紧张,语音不规范,语言干瘪,语句不连贯,语病较多等等。这此是大多数小学生口语表达中所呈现的普遍问题。
口语训练长期被忽视的原因:首先,是受偏重文字教学传统的影响,以为小学生入学前口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入学后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只需去识字、阅读、写作就行了;其次,不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很少在口语方面的教学上找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良好口语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其实,口语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一、口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阐述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使我们更加明确了:
1.口头语言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从教学要求来看,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他们相互促进,但不能彼此代替,要处理好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要重视口语训练,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口语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人们借助语言开展思维活动,借助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所以心理学家把语言作为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各有长处,应相互补充。
首先,从口头问答与书面表达比较来看,口语训练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口头问答时,或词或句的答复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进行。儿童掌握的词语,由于已形成牢固的暂时联系,说出来并不困难,但要说出心的完整句子,甚至一大段话时,头脑中的储备就不一定能够应付的了,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说的内容及其结构进行新的综合,这就极大的锻炼了思维的灵敏性。在口语练习中,多让学生即席发言,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是大有好处的。
其次,从口头表达与默想(只想不说)相比较来说,口语训练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默想时使用的内部语言,条理性相对较差。口头语言需要适当组织,以方便对方能够听懂,这种组织与加工就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学生如果能连贯的说一段话,这就表示他的思维是有一定的条理性的。
此外,集体讨论形式的口语训练比单独的批改书面作业更能培养理解力。单独批改书面作业,一般是教师批,学生看,批语常常及其简略,学生不容易很好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其他学生也不能得到有益启示。口语训练往往是面向全班的,一个说,大家听,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尽量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补充评论。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较好的理解讨论的内容。在集体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理解和辨析语言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口语训练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基础
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看,口头语言是先出现的,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必须通过从口头的词语、句子向书面的词语、句子这样一个过渡。正是由于小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语和句子,才使其学习书面语言成为可能。入学后,学生口语中使用的词汇量增多,那么书面语言的词汇量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在小学阶段,口语训练是不能放松的,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教他们正确地运用词语造句,连句成段,进而围绕一个中心通畅地讲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断对学生现有的口语进行加工、改造和提高。教师应该经常的、及时的把口头语言发展的成果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巩固下来,像口述见闻、口头复述以及讲故事等都是写日记和写作文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能够顺利地清楚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样就能够更好的用书面语言来写日记和写作文了。
因此,口语训练是不容被忽视的。小学生一定要抓好口语训练,培养其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这对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