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9月,入学。
曾经对大学生活的幻想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携一妹子谈情说爱,上自己喜欢的课程,闲暇之余去打打工,回来跟兄弟们喝上一顿,日子好不悠闲。
而真实的大学生活和我所设想的“慢节奏”有些偏颇,大抵是“快节奏”至上。身边的人忙着上课、考试,至于学长学姐们,有些忙着各种各样的功利性蛮强社团活动,有些忙着准备找工作,考研,还有出国。
入学的时候我刚好17岁,心理还很不成熟,总觉得自己要选择一件最牛逼的事儿去做,并且做好。“浮皮潦草”的了解了一下工作、考研和出国,就决定大学四年的目标。(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豪气万丈的神情)
于是开始准备出国。去听中介的讲座,去和出国的学长交流,去关注学校的项目,把自己弄得很充实的样子,好像,没有走错路。
准备出国的两年多,为了所谓的出国我放弃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参加学生会的机会,暑假去西藏支教的机会,大二去台湾做交换生的机会,大三上去人人网实习的机会,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当我鼓起勇气想去做的时候,我总是对自己说,自己是个要出国的人,要保证绩点要高,要把语言考好,不能浪费时间云云。
于是乎,带着很多困惑,我在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困惑越积越多,终于在今年拿到雅思6.5及格线的成绩后的某一天,我反锁了房间的门,燃着香烟,开始思考人生。
在这个时代,“思考人生”这个词,有些嘻哈的味道。不过,那时的我真的有很认真的思考,人生。
问了自己很多尖锐的问题。
为什么要出国?
我真的在控制学科的学术方面有造诣吗?
我的人生理想和我现在的路有多远?
如果让我重新活一次,我会如何选择?
这条路,我快乐吗?
巴拉巴拉的问题其实想了很多,每一个问题都很虐心,当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的时候,一切就很明了。
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自己在留学这条并不适合自己的路沉浸如此之久的原因。
1.沉没成本。因为最初做决定时考虑的不周到,当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后,想退出这条路选择其他方向的成本就越来越高。
2.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自从我提要出国的事儿,父母、亲戚都特别高兴,大家经历的时代不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判断都不相同,自己以前觉得迷茫的时候,想想家人的期望,还有和同学朋友吹过的牛逼,就压抑了思绪,继续好好准备。
3.接触其他事物太少。前面提到,自从我打算出国,我放弃了很多很好玩的事儿,朋友圈也集中在了准备出国留学的圈子里,我的眼界被限制了。我的朋友中有的去36氪实习过,对互联网行业有了宏观的认识,有的朋友在咨询公司实习过,对社会、行业大趋势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而我一直留在学校,遇到新鲜的东西只会去想象而没有真正去接触,眼界被禁锢,对自己也没有一个良好公允的认识。
4.不敢触碰自己的心。我的生活中遇到过太多让自己心动的事儿,但是因为很多原因都没有去触碰。其实,跟随心的感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怎么样才会快乐,其实自己是最清楚的。太多人就像我,在不喜欢的路上因为种种原因走了很久,把不喜欢的事儿做的很好,却没有勇气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朋友@吴艺伟曾经给我推荐过方励在一席上的演讲,看过之后我豁然开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内容大概跟jobs在斯坦福的演讲异曲同工。
5.虚荣心。虚荣心好像是一个社会所鄙夷的东西,却又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灵魂。坦诚来讲,最初我决定留学,就是听中介说,留学很牛逼啊,出国之后工作赚美刀,一年十万刀起薪什么的,家人可以跟亲戚朋友吹牛说,我儿子在美国读大学,那个什么什么英文我都念不出来。不过话说回来,相比于虚荣心,自己内心的快乐重要更多,那种来自于自身的满足和认可,远比其他人好得多。
二十年前出现了留学热,造就了新东方;十年前,第一次留学热潮,新东方也应势上市;这几年应该是第二次留学热潮,君不见满街中介发传单?
留学的人越多,越应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留学?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出身、教育背景、性格以及梦想,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跟风,所以在留学的路上,劝谏大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动。
如果你想转载这篇文章,请直接发简信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