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经人介绍在一起的时候,她是大学教师,他是上尉。
很般配的感觉。一个青春,一个英武。一个育人,一个卫国。
唯一的区别在于,她来自城市,他出身农村。
他每次有假时,就会来她的宿舍做饭。他做饭体现的是用心,而不是食材。也许是农村的孩子,又经历了部队的锤炼,所以,哪怕是一道豆腐清汤,他都有一种虔诚。不挑剔,不剩饭,不浪费。
对他的这个表现,她总是笑骂一声:农民。
他对消费的概念是够用了就行。而她,城市里的女孩子,自然做不到量力而行。所以每次逛街,她也会笑骂一声:吝啬。
很靠谱的一个男人,让他们很快走进婚姻。
到真的成家了,她才觉得对部队的理解太少了。
虽然他的驻地和她的学校在一个城市,但是因为部队的特殊性,他经常需要外出执行任务。甚至有时候一年里,回不了几天的家。甚至有时候,她联系不上他。经常,她都不知道,他要去哪里执行任务。
就为这个,她去他的部队找过首长。首长也很理解,劝慰,解释。但因此,他成了部队的名人。
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既然无法解决,那就只有选择接受。
但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他经常偷偷的给农村的家里亲人寄钱。
用她的话说,我不介意你农村出身,但是,如果你要表达孝心,就要公平。即便我的父母并不需要。并且,我是你的妻子,这样的事,不应该瞒着我,起码要征求我的意见。
自此,她收缴了他的工资卡。他的一切开支,都要经过她的同意。甚至,她会常常联系他的战友,甚至到部队,去核实他每月的津贴数目。
一年,两年,三年,他都已经是少校了。他数次提出两个人回他家过年的事。
有一次,终于成行。但在他家只呆了三天,她就一个人先回来了。她很不理解那些热情,也受不了那些繁琐的礼节,觉得一切都没完没了,太多需要点头握手介绍的陌生人。从此,她再也没有去过。
她确实不知道,也不理解,他在他家,在他的村,在他的镇,在他的学校,在他的同学中,是怎样一种骄傲的存在。承担了多少他人的恩,以及期待。
他照样出任务。孩子出生长大。她的抱怨慢慢变成了一种怨恨。
从上尉,到少校,到中校,他的待遇也在不断的提升。她发泄怨恨的方法,就是拿着他的卡,用最精致的方式不断的打扮自己。
其实,按他人的眼光,他们一切都好,孩子很上进,一个军官,一个教授,军地两套房,工资都不低,是很理想的样子。
但她的怨恨只在与没有陪伴。就算陪伴的短暂,也没有一点的浪漫。这种怨恨,从青春到了中年。
甚至就连他们的孩子,在上中学时,就不止一次的劝过他们,不行就离了吧。这样的生活让孩子也无比的难受。但她的态度就是凭什么,这么多年的委屈和怨气怎么可能就这样了结。
这种执念,到他升为上校告一段落。
这时候,她开始为他何时成为主官操心,为他在工作中打交道的女性底细操心。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操心,直接就是釜底抽薪。
终于,他说离了吧,并且申请了跨区调离。她说好,你就净身出户,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找到什么样的人。
离了之后,一切又出乎了她的意料。她不知道现在的社会,有多么欢迎一个资深的中年高级军官,各种介绍铺天盖地。她又很后悔。
很快,没等她试探开始,他很快就嗮出了新的结婚照。
初看很吃惊,两个女人有太大的相似。细看,眼神有大不同。
很难说什么。
当决定去爱一个人时,如果一个人始终觉得因为出身,地位,性格,性别的不同,就让自己的爱显得比对方高级,那趁早还是算了吧。
爱情中的居高临下往往只会让自己骑虎难下,谁知道最后自己到底当初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