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太懂如何欣赏一幅国画作品,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不知道画了啥?(不了解国画创作呈现物像的手法,尤其是写意国画。)
2、也不知道如何评判画的好不好?(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和评价国画。)
拍得宝《好好说画》第二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下,
如何快速获取一些鉴赏书画的小知识。
一、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历程是咋样的?
远古时期,大家用画画来纪念值得铭记的事件或者场景,
尽管懵懵懂懂,但绘画还是产生了。
慢慢随着作画的工具越来越进步,
可以用笔、墨、颜料、绢、纸等工具和载体。
画画的技法开始纯熟,
题材开始区分明确,
画法开始渐渐趋于系统,
随之产生各种风格流派,
直至今日,国画都还在不断的向前进步。
二、国画表达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就像上学时考语文的文章阅读一样,
会让大家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国画的中心思想,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就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的交融与发散,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手法和绘画方式,
来表达传递这些核心思想。(真善美;仁义礼智信;出世、入世的个人信仰追求等)
三、如何着手欣赏一幅国画?
1、构图(以山水画为例,必须要有好的构图)
a、对立统一规律
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一幅作品不一定包含所有这些规律,但是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这幅作品一定是缺乏灵魂的,一定是不生动的。
b、透视规律
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不受视域的局限。山水画中用的较多的就是高远、平远、深远的透视方法。而大多数的山水画,其实包含了深远、高远、平远等多种透视方法。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国画艺术家画的山根本就不是山原本的样子,不符合正常的视觉角度,这就是移动透视的运用。
2、笔墨(以山水画为例,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功底)
a、用笔
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黄宾虹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笔的变化;没有变化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
b、用墨
用墨的三要:厚、透明、丰富。墨分五色:焦、浓、重、淡、青。作品的用墨一定要有层次感。
c、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所以欣赏山水画的用彩,只需根据作品的类型(淡彩or重彩or泼彩),来分别赏析,会明了很多。
3、意境(意境是国画的灵魂,山水画亦然)
a、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
b、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
c、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4、画外功夫
一幅好的国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做得很好,则可以让作品更加出彩。
当然,想要“看懂”书画艺术品,
光了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大量的品鉴与赏析。
如有条件,还可以现场观摩书画艺术品的创作过程;
这样能够对书画鉴赏有更大的提升。
期待本期的内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有说的不够全面的地方,
还请各位看官大人多多指正,
通过评论的方式来与拍得宝互动,
如果您觉得本篇原创内容还算有用,
请您点击一下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