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从沿海吹向内陆,一直北上。京城的竞争硝烟四起,雾霾笼罩。我坐在四线养老城市的象牙塔里看着手机那端的北京,似乎觉得我们的帝都已经俨然成了一座舆论中的「难城」,千夫所指,百口莫辩。
北漂们如蝼蚁一样对这座城市发出最无力的呐喊,甚至祈求所有的呻吟都能够汇聚成一阵巨型龙卷风然后再以压垮之势击倒帝都的房价。然而悲观无力前行者,纷纷逃离。但北京不会去刻意挽留谁,更不会无缘无故给谁一个水到渠成的人生。
我不属于北漂一族,准确来说我都未曾去过秦岭淮河以北的任何地方。对于北京的刻板印象大概就是:理想罩在雾霾之下混浊不清,我朝六晚九也不见太阳。乘着公共便捷的交通享受着全国最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又至始至终都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四处劳累奔波,却穷的像条流浪狗。
现实的骨感也许足够令人生畏、望而却步,但既然念念不忘就要敢于闯荡,即便这种冲动是年轻的代价。因为错过了这个年纪,习惯了安稳妥协后可能连改变的欲望都没有。至少我觉得,无论未来我能过上一种怎样的人生,在我的青春里,吃苦吃亏也许都是一种福气。
我曾听一位大四的师兄聊起过他凄凄惨惨的实习经历,他说他在北京最苦的时候是连续吃了一个星期的老干妈拌饭。我不太会去同情,相反可能会是佩服或羡慕。换做是我,即使当时可能会崩溃到怀疑人生,但最后我想我还是会相信任何的经历只要善于总结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不管哪一种生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时期也有各个时期的窘迫,得用文火慢慢熬。也正如白岩松在江西财经大学演讲时说的那样:「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既然这样我们就无需躲避磨难,因为哪里都是磨难。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电视剧中那种碧瓦朱甍的写字楼和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以为任何的仕途都是水到渠成、扶摇直上,所以一旦撞了南墙便全身而退。当然,我无意去诋毁和轻蔑任何的撤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是感慨,为什么有些人连试都没试过就要开始缴械认命,不管我们相不相信人定胜天,至少我们学着去适应和改变的过程本身就价值连城。
坦白讲,以前不管在任何事情上,我都像上面的「有些人」。而也正是这种懦弱的性格很多时候带给自己最多的只有悔恨和遗憾,比如一次竞选或者一次比赛。因为怕吃苦,怕受累,于是很多时候只会离深夜十二点的自己越来越远。
少年要享乐,老年要享福,那么中青年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吃苦受罪。但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苦难的意义也许不在于苦难本身,能从其中去感受与体会生活或许会更为重要。生活本身是寡淡无味,只有加盐添醋后才能尝遍人生百态。这我想起了电影《涉外大酒店》中的一句台词:「 任何事情都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如果没有,就证明还没有到最后。」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孙少平,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摸爬打滚,上当受骗。但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传奇,平淡一生也有不服输的光荣。所有的经历,大概都会随着岁数的增长成为思想的积淀,最终都会变成生命里的财富,等到两鬓斑白的耄耋之年才有足够的资历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泰戈尔说:「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可能是我之前的人生19年在父母和学校的庇护之下生活地过分安逸,所以对于社会的磨难和历练并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以至于我觉得在这篇随笔里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很轻松随意。
我知道生活不易,但我始终相信三毛说的是对的: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生活的滋味总得自己去尝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