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蒙古沙尘的影响,我们华北地区的天气也变得灰蒙蒙的,连太阳都失去了色彩,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春天显得了无生趣。
周一中午,是例行的大扫除时间,我感觉十分困乏,想去休息一下,可是又担心班里的十几个孩子趁我不在的时候惹是生非。就强打起精神,去操场上看孩子们大扫除。
到那里一看,有三个女生有一下没一下的扫着地,懒懒散散的样子,哪里像是打扫卫生啊!地面上,到处都还是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榆钱。
操场的角落里,生长着一棵老榆树。这是整个学校里唯一的一棵树,我十年前来这个学校的时候,它就已经长在那里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栽下的,树干长得有水桶粗了,向上长出繁茂的枝条,春天,长出新的嫩叶,夏天一树葱绿,秋天飘落一地黄叶,冬天就光秃秃站在那里,年年如此,它就那样默默无闻地与校园相伴。
它是那样毫不起眼,我从来没有好好去欣赏过它,只有这一棵树,它太单薄了,成不了什么气候。我连在树下站一会儿的时间都很少。
这会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已经长出了许许多多小小的叶子来,枝叶间藏着一嘟噜噜一嘟噜的榆钱,圆圆的,薄薄的,犹如大拇指甲盖那么大,给这棵老枯树平添了几许生机。
老榆树的春天来了,我站在树下,喃喃自语道。
有风吹过,地面上落的榆钱到处跑,孩子们怎么也扫不干净,我拿了把大扫帚,用力把他们扫拢在一起。
有好奇的孩子捡起那小小的叶片,一脸童真地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啊?”
我就笑了,告诉她们:“这是榆钱,老师小时候常常去捋榆钱当美味吃的呢!”然后查了资料,把有关榆钱的知识讲给她们听。
《本草纲目·木部二》说:“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对榆钱的精美描写。北周庾信在《燕歌行》中有诗曰 : “桃花颜色好如马, 榆荚新开巧似钱”。唐代韩愈也曾有诗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小时候长大的那个村庄长着许多榆树,每到榆钱长出来的季节,我就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去采摘榆钱,那个时候生活在乡野之间,是多么自由自在啊!可是今天的孩子们又有多少识得这大自然的趣味呢?
他们早早地被关在校园的高墙里,在教科书里想象着很少能亲自体验的生活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