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演员是当地找的藏民,没有剧情安排,仅仅只是拍摄队伍跟着十一人的朝圣者完全还原的拍摄和记录,然后修修剪剪浓缩成一部只有一个多小时的电影。
2014年是藏历马年,十一个人拼凑成的队伍,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一年的时间,经历春秋的更迭,经历茫茫风雪的洗礼,只为了心中的圣地——冈仁波齐。
一个寄希望于来世的七十岁老人。
一个已有身孕的年轻女人。
一个杀牛养家糊口希望得到救赎的屠夫。
一个修房子死了人家的大儿子。
一个自幼残疾的少年。
一个懵懵懂懂只有九岁的女孩。
……
就是这样子的十一个人,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踏上了三步一叩首、五体投地的朝圣之路,用身体丈量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500公里的路途。
这一路上,有生,在朝圣路上突然降临的小孩,大概是受到了神的庇佑,老人也说他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生产后的年轻的母亲歇息几天又加入了朝圣的队伍,后来冬天过渡到春天,孩子慢慢长大,母亲把孩子背在身后,一起磕头,确实,这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一路上,有死,冈仁波齐的山脚下,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七十二岁的杨培爷爷带着浅浅的笑容,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二天,杨培的侄子只是用手探了探叔叔的鼻息,然后回头对大家说“杨培爷爷走了”。没有人哭泣,只是请了喇嘛念经,这一世的苦难与不幸就在这一声声经声中随着天边盘旋的秃鹰消逝了。
生与死,本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必行之路,我们这些还尚存一口气息的人啊,确实应该坦然的接受与面对;我们应该明白,逝去的人和新生的婴儿,本就是自然交替的不变法则。
电影很平静,没用张力十足的特效镜头,不对剧情加以安排,让情节陡转,不用光新亮丽的色彩,而是极浅极淡的仅仅记录,然后展示给世人的是简单的、却又是对生命、对神灵最神圣的敬畏。
他们在路上歇息喝茶的时候,遇到走了七八个月同样去朝圣的藏民,所以吆喝着喊他们喝茶,那对夫妻也不客套,笑着答应,简单的寒暄问着各自朝圣的情况。那对夫妻心疼毛驴,所以一路上都是自己拉车,只有在路途陡峭的地方才会让毛驴帮忙。那个男人还说,等到了神山,会牵着毛驴转一圈,为它祈祷。
查过资料才知道,自古以来,西藏就有马年转山的说法,是藏族人民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而山地陡峭,转山时藏民都保持沉默,这样才能保持极高的专注力,或是祈祷,或是为了救赎,反正都要虔诚。
朝圣途中,遇到了一个老者,他指责小女孩走得步子太多,指责少年头上戴的头巾,他说“你们都不够虔诚”。然后小女孩缩减了步子,少年摘了头巾。他还说,“如果你许了个愿,请按照你许愿的步伐走,最关键的是你磕头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路上还遇到了滑坡和大雨,没脚深的积水,车子开过去的时候,溅起了一大片水花。而他们,脱掉冬装,随手扔在车上,就这样不假思索的趴下去,手从腰间划出一道弧线到达脑袋,然后站起来,又趴下去,溅起了更大的水花。你看,关于信仰,就像是心底自然而生的种子,在任何环境都能坚韧地活下去。
到达拉萨后,因为路费不够,一行人临时决定在拉萨打零工挣路费。房东是个身体不太好的大姐,她说要他们帮自己磕一万个头,不收房费。在每一个朴实的藏民的心中,朝圣都是信仰。
犹记得路上出了车祸,托行李的车被撞到路旁的山石里,出不来了。可是肇事的那辆车车上却拖着一个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等着救命的人,所以他们也不再追究,放那辆车走了。这是对生命的尊敬,即尊敬每一个人的生命,尊敬每一个人能够获取的生的希望。
我想这是一种简单的淳朴,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在他们的心里,对同样的生命不该太过计较。
后来,坏掉的车无法前行,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拉着车到拉萨,年轻的男人们拉着车前行,前行一段距离后,又返回到推车时标了记号的地方,然后三跪一叩首,五体投地的继续磕头。朝圣的路,一步都不能敷衍,因为在大山深处的神灵看着,因为内心深处的神灵也在看着。
关于朝圣,我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地理课上老师的讲解,还有同学们无不怀疑的目光。只是看过电影,明明是最平淡的情景,不加浓墨重彩的修饰竟然也带给了自己最深的震撼。
这个时代我们行走的太快,然后总是用我们那些所谓的小聪明避开那些细枝末节的形式,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在意的往往只有结果,所以自然而然的抛去那些细节,还为自己省去的那些细节和麻烦骄傲。殊不知,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过程。
所以他们,三步一叩首、五体投地的磕头前行了2500公里;所以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朝圣的路上;所以他们,车坏了就拉着车前行;所以他们,不着急,慢慢前行,因为冈仁波齐就在前方。
这条朝圣路上,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却是为了逃离,更多的人是为了众生。我认为艰难,他们却很淡定。
途中的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容易着急。可是有什么好着急的呢?当内心深处有信仰的时候,冈仁波齐就在脚下,因为信仰即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