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5岁了,带小丽去超市是最让妈妈头疼的事,她总是没完没了的去拿零食。妈妈给她道理讲多了,小丽听不进去;妈妈威胁惩罚过头了,小丽就使劲哭闹;妈妈用买玩具收买她,这次管用了,下次小丽依旧我行我素。到底该怎么办呢?
《奖励出好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那就是奖励。
用奖励代替惩罚的好处有哪些呢?
奖励可以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并且帮助家长和孩子打破对立的僵局。把外界的动力变为自己内在的动力,向更有益的方向前进。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现好,够优秀,但为什么孩子自己不能主动的表现好呢?
第一因为孩子内心表现好的愿望常常会被他那更强烈,希望变得独立的渴望所代替。
第二或许是因为表现好比表现差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第三表现好常常要控制冲动行事。
第四孩子需要花时间来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才能意识到积极的行为比不受约束或者负面行为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也常常在用,为什么有时管用,有时又没用呢?到底怎样的奖励才是正确的奖励?
书中给了制定奖励方案的几个原则:
第一,积极乐观
第二,保持一致
第三,务实。
第四,细致体贴
第五,有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开头的这个例子。小丽妈妈每周都得带着小丽一起去超市。每次从第一个货架开始,小丽都会嚎叫着要买零食,如果一分钟内,他没有拿到想要的零食,声音的分贝就会直线上升。小丽妈妈有可能会说:“你先跟着我买完东西,再去买。”然后什么也不买给她。有些时候会装作没看见,小丽声音太吵时,妈妈会威胁她不让她看动画片。可大多数,小丽妈妈不得不屈服,小丽得到了她想要的零食,但是妈妈心情却非常糟糕。
首先,她们在去超市这件事上遇见了什么问题呢?
妈妈从未提前制定过一个帮助自己和女儿改善行为的计划;
她每次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方式都是类似;
她做出的事情都是被动的,消极的,愤怒的。
小丽每次都能通过这种吵嚷获得好处。
其次,我们要找出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哪一个行为是他先要改变的。
在这个例子中,最要改变的是小丽停止嚎叫。她要正常有礼貌的说话。
接着小丽妈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一个多小时的购物时间对于小丽来说过得更快。她制定了一个自己可以坚持,也不超过小丽承受范围的有效方案。
-积极乐观
妈妈告诉小丽,超市对于小丽来说是一件没有意思的事,但是她有办法让他变得有趣一些。(同情小丽,妈妈没有提到小丽糟糕的表现,而是表现的感同身受。)“买东西太无聊了!”她发自内心的说。妈妈告诉小丽,她知道她可以表现的多么像个大女孩。然后她们玩了一个游戏,要求小丽在游戏中先用小女孩的声音说话,再用大孩子的声音说话。
-保持一致的妈妈
妈妈决定把购物分成几个部分,如果小丽能顺利走过一排货架而没有大喊的时候,将获得一张小票的奖励。走过5排以后如果她获得了4张小票,小丽就可以获得一包她想要的零食。走过10排货架之后,如果她再拿到4张小票,她就可以再选一包零食。妈妈专门给小丽一个装票的小袋子。妈妈还同意小丽过一段时间就停下来一会,让小丽数数票数。每当小丽完成一项任务,妈妈都会郑重的交给她。
-务实的妈妈
妈妈寻找避免购物无聊的措施。她给小丽解释:“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很困难,所以如果你能想到什么事让你开心的话,那就太棒了。”她建议小丽可以带点什么玩具,小丽决定带上她的娃娃。妈妈允许小丽向她的娃娃抱怨,但必须悄悄地。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小丽有动力去改变她的行为,而且获得了8张小票,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到了自娱自乐的方法,这对她一生都很有用。小丽为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感到自豪。大约一个月后,小丽觉得有些无聊了。一些以前的行为又悄悄回来。于是妈妈改变了奖品,她说如果表现好,可以回家玩小丽最喜欢的游戏。终于小丽大吵大闹的行为彻底消失了。
除了奖励方案其他的方式
一个成功的方案当然也并不总是发贴纸等,还可以用赞美的方法。因为一个孩子自我意向的形成,大部分都取决于他如何认识爸爸妈妈对他的看法。孩子在表现良好时,不仅仅期望自己表现好,还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好的奖励方案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 绝不在孩子刚犯错时就奖励。如果这样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只有错误的行为最后才能得到奖励。
- 一旦方案定好,并与孩子达成一致,必须坚持。
- 不答应一些过分要求。合理奖励,奖励小而又有吸引力。
一个好的奖励方案,尽管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奖品和刚获得的控制感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就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新的体验就会逐渐占上风。事实上奖品只是为孩子尝试新的行为提供暂时的动力。
一个好的方案的目标是逐渐让孩子有意愿去做你希望做到的事。但这种意愿只有在孩子体验到做对了事之后才可能被激发,因为这种喜悦之情是他们以前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