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秋季入学开学几天,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这个暑期是不是很多去上了校外所谓幼小衔接班?暑期我们带娃的外婆奶奶们也讨论过:我们自己的孩子需要不需要去上幼小衔接班?我的回答:如果我有孩子一定不去上!
我这样的回答遭来几乎所有其他外婆奶奶的反对,告诉我:现在小学一年级开学老师已经知道大家都学过了,就你们家没学,不教或者教的很快,你们家孩子没学怎么办?
我一时语塞,但我依然反对上所谓幼小衔接班,我反对提前学汉语拼音、100以内加减法,早早在家练字、做算术题目,家长自以为的不能输在起跑线,恨不得学的越多越好,跑的越远越好。个个都认为幼小衔接班上过后小学入学就有了基础,恕不知打的不是好基础而是坏基础。
这种“打基础”是很多上幼小衔接班家长的想法,其实是家长们的认识误区。一是没搞清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础”,孩子们真的能通过上幼小衔接班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走到别的孩子前面,那也值得。但从我身边实际情况来看,结果恰恰相反,往往给孩子打的是坏基础。
上过幼小衔接班或者在家提前小学化学过的, 虽然一年级刚入学时会表现有“学业优势”,但也是短暂的,状态维持不了多久。人生培养战略,如长跑战略,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就能领先。不信的话可以到小学三四年级调查一下,孩子们学业上的差异和上没上过幼小衔接班是没有因果关系。反而有的上幼小衔接班也好,在家父母提前给孩子学过很多小学化知识也好的孩子,有一部分养成了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导致十二年的学业生涯成绩上不去或者说不理想。
我身边有几位这样的孩子,第一位曾记得小学一年级开学前,他爸爸跟我说:我家儿子两位数加减法进位有时会错。我一听直接回答:完了,还没进小学你就把两位数加减教会了?那后面孩子进学校,上课学什么?他学会了上课还会听吗?此刻的爸爸依然不相信我的预言,回我一句:人家比我们家学的还要多!等到儿子快跨入三年级,我和他偶尔机会又碰到在一起,这位爸爸悄悄的告诉我:给你说中了,儿子养成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老师那用了各种办法:首先跟认真听讲的好同学邻座,不认真听讲惩罚他抄书写字,不认真听讲惩罚他操场上跑步去…但都没有改善。
第二位:我们一起出去旅游,当时孩子四岁多,汉字认得反过来写都能认,算术更是不是两位数加减,三位数都行了。当时我看着孩子这状况,直呼:一年级不用上,直接跳级吧!但后来到六岁时,孩子没有跳级上,走的常规路,还是一年级起步。后来我和这个孩子以及家长接触不多,到这孩子上高中,我和其他朋友谈到这孩子,这个朋友知情,居然说这个孩子成绩很一般。最后高考更是一般,我真的都不敢相信,当时在我眼里几乎是神童级的孩子。
这两位孩子都是入学前小学课堂知识学的很多,其实教育上早有这样的发现,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问题,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只是反复咀嚼已熟知的东西,就会引起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态度。经过幼小衔接或者在家提前学的儿童,他的课程知识高于一般儿童,那么学习中的新鲜感、发现的乐趣、克服困难的兴致他就都没有,很容易在学习上变得轻浮、变得上课不听,课后不用功。家长们以为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孩子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
上面两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果?因为提前学过会了,正常课堂上反复学的东西没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天才!学习上什么样的“聪明”或“提前起跑”能敌得过“兴趣”两个字呢?所以,“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基础”,孩子们将来表现在学习上的潜能和才智也来源于这两方面。科学良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小小的身体像颗核弹头一样储备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却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时。
孩子能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不能算赢在起跑线,打好了基础。孩子成绩差,暂时跟不上节奏不代表没提前学就“不好”!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要打的最好的基础。
文章开头说到让我语塞的那句:人家都学就你家没学怎么办?我认为:班上只要一个人没学,老师没有理由不按教纲教学,即使不按教纲加快了教学进度,只要智力正常,回家家长一起再帮着小课努力一下,在这正常年龄要求学的正常程度的课本知识,相信很快会掌握。不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暂时落后也无妨,老师也不会一直不教或一直加快速度教,最多汉语拼音这一关。在孩子该学的年龄父母的小课可以事半功倍,没必要在不该学的年龄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