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很闲,为了填补内心的迷茫和空缺感,我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阅读心理学书籍、制作ppt、剪辑视频,也想学编程,但是还没开始,希望自己每一天可以变好一点,人可以平凡,但不要允许自己平庸。
这是上周下雨天出去散步,然后路过湖边的时候,竟发现湖水的颜色很清透,仿佛有股清凉,钻到了我的心里。
好了,刚刚扯远了。现在来谈谈我读的这本书吧。
我本人是个十分自卑的、不愿意社交的、胆小怯弱的人,是的,我承认我的不足。我一直想改变,可是每次都只能坚持一小会,然后又逐渐不想和人说话了。看这本书不是偶然,他是我在自救时,找到的解药。那天我上完晚课,下载了个喜马拉雅,然后就随便点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开始听,它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情节发展的。主线很简单,就是一个青年为了驳倒一位哲人,三番五次拜访,然后两人在书房探讨,最终青年成为哲人独一无二挚友,并且承认了哲人的观点。
别走,看上去这本书情节没有起伏,很单调与无趣,其实不是的。二人的对话不急不缓地展开,每次都可能会引出新的辩题,他会暗示读者停下来阅读,鼓励读者要思考,理清其中逻辑关系。
我是用的碎片时间听的,所以没有什么笔记,就浅浅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记得最深的内容。
首先,哲人主张世界如此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而青年人因为家庭因素和个人成长经历,坚决否认世界是简单的,认为幸福很难获得。故事就这样从浅层次展开。
1…..青年人有个朋友,严重社恐,把自己锁在门内,闭门不出。原因是因为曾经有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不敢再与人交往。青年指出,朋友闭门不出是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是痛苦的。
哲人的开解:这是典型的原因论,通常将现在自己的行为与过去的经历联系。哲人主张目的论,青年人不擅长与人交往,他不想出门,然后以自己的心理创伤为借口,为了达到自己不出门的目的。就像人与人发生争执,其实没必要吵架,可有些人会吵架甚至愤怒。有些人会说:对方太不讲道理了,我当然会生气了。这就是原因论引导了人的思想。在目的论角度看来,是你想吵赢,说服别人,所以愤怒,你想用愤怒去赢得这个争论。或许你们会问,愤怒是一瞬间的情绪,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愤怒的目的性啊。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青年也这样反驳了哲人(当时听到青年人问这个问题,就觉得是我自己在问,青年的思想和我很像,像极我的知己)。对于这个问题,我留点悬念,大家自己去书中找答案。哲人解释出来了。
2.青年说到自己很自卑,又不小心谈到了自己的家庭因素,说了自己自卑的理由。好家伙,又给了哲人把柄,哈哈哈。
哲人:严厉指出了青年再次用了原因论的思想来想问题,每个人当下的状态是由主观意愿决定的。然后哲人一次讲解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好的。比如,你看到一些人成绩优异,社交如鱼得水,心里很羡慕,在对比下(书中也有一些内容,针对总是把自己和别人比的心理,可以去看看,揭开心结),产生了自卑,于是更加努力,为了弥补差距。这种可以提升自我的自卑,是自卑感。
自卑情结:还是和上面一样的例子,但是因为差距实在太大,觉得自己没用,一无是处,再怎样努力也是白搭,干脆不努力了,放弃自己。这是自卑情结。就比如恋母情节、恋父情结,这些不太好的心理状态,一般会用情结。
3.最让我震惊的是,自卑与自负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但其实有紧密联系。我讲到这里有点激动,因为整本书里的白脸太像我了,听这本书,就像是带我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
自卑与自负:自卑为什么产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不够好。情绪严重一点产生自卑。可是,为什么不能接纳自己呢,为什么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好?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更好,对自己或许有着错误的认识,把自己摆得太高。这就是自负了。现实中有很多人其实是自负,所以导致自卑。
这本书有太多话,像是斧头一般,狠狠地砸进我的心里,凿开我内心冰封的海面!我本人也尝过抑郁、双相的苦,但一直没有放弃自救,希望大家都可以成功自救!
痛苦在你身上留下了越深的口子,你越能承受更多快乐。
这句话我记不得原句了,有人知道写在评论区吧。
家人们!这本书要看啊!!!我现在走在路上,不会有压力了,不会呼吸急促,头晕,腿软了。其实我有想过,这种宝藏书籍,应该自己留着,越多人知道就越多人受益,四舍五入就是自己没有受益。然后前几天听的内容狠狠地攻击了我的想法,让我立刻觉得惭愧,真的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与温暖,感谢!我写了这么多,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强烈的安利欲望。真心希望还在挣扎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本书。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社交———《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