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找回自信:走到灾难的尽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让人抓狂的「高焦虑」

  曾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自己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常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每次出门后都会回想,家里门是不是锁好了,钥匙有没有拿,电源是不是都关了,煤气也关好了吗……甚至有时候还会特意返回确认。

  有一回,她到了公司之后,突然想起自己的卷发棒可能没有关电源,于是又开启了各种灾难般的想象:电源没有关导致卷发棒持续加热,于是把桌面上的面巾纸给点燃了,然后就会把整个房子都烧着了……

  不仅如此,在晚上的时候她也常常失眠,睡前总是会反复思考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明天的工作任务有点重,我能按时做完吗? 

  吃过晚饭后肚子有点疼,我不会得了什么病了吧? 

  白天看朋友圈刷到的朋友,不是升职加薪,就是在旅游的路上,而我还是这样一事无成的混日子,唉……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充斥着无数需要我们担忧的事情,简直无法安静的待在当下——

  这样的焦虑,你也存在着吗?

  假如我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焦虑状态,那我们不仅会遭受心理上的折磨,甚至还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让人抓狂的「高焦虑」。

二、习惯性焦虑,背后的2个思维

  焦虑,一般而言是在压力作用下,一个人对未来潜在危险的担心、害怕或紧张。

  根据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全世界最为普遍的精神精神健康问题,不仅如此,焦虑和抑郁还常常携手一起搞破坏,使得我们的情绪一团糟糕。

  如今,抑郁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是焦虑却一直没有被我们重视起来。

  数据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全世界最最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而它们还经常相约一起搞破坏,让我们的情绪一团糟。

  现在,抑郁已经逐渐被我们认识和接受,但焦虑却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

  KnowYourself在2019年发布了一个关于当代青年焦虑的调查:有28.01%的人客观焦虑程度很高,有65.35%的人则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客观焦虑水平低的人只占了6.6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生存压力确实很大,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着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

  学生为考试而感到焦虑;上班族为工作而感到焦虑;中年人为孩子的教育和养老问题而感到焦虑。

  生存在当下一个大社会中,我们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情。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使我们许多人陷入焦虑的漩涡当中,换了新的学习和工作方式,行业受到冲击,失业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时,有的人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无法自我排解,甚至持续了几周、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发展成了严重的焦虑症。但是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却能够从容应对,和焦虑情绪很好的相处,并将焦虑转化为动力。

  那么,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让人难以应对压力,产生过度焦虑呢?

  习惯性焦虑,可能与这2种思维方式有关:

1. 高估潜在风险 

  焦虑者通常会将一件事情往最坏的结果去想,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有危险性,而这些危险随时随地都都有可能会降临。

  “只要身体上发生一点小毛病,就会想着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很快就不久于人世了。” 

  “一旦开车上路就会担心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事件。” 

  “尽管在公司待了好几年了,每次老板一布置什么任务都会担心做不好被炒鱿鱼。”

  因此,焦虑者必须要确保所有事情都有充分准备才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安定下来。

  例如:反复的确认自己做过的事情;反复的去医院看医生,确认自己没得重病。

  这样的人,他们会避免一切有可能造成危险的事物,但由于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会难以安心的享受生活。 

2. 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应对未知情形 

  焦虑者通常对未知的情形感到恐慌,将潜在危险最大化,因此他们会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尽量避免接触新的情形。

  因此,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渐渐地,他们就会真正的无法面对新的事物,也不再相信自己拥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最终,当意外真实降临的时候,他们就会不知所措。

  习惯性焦虑的人,他们往往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一个充满危险的丛林世界,而弱小的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猛兽吃掉。

  于是他们就会进入一个焦虑的怪圈:

世界很危险—>避免接触新事物/做好充分准备—>意外出现时无法解决—>确认自己没有应对意外的能力—>愈加坚信世界很危险 

三、焦虑的产生,3个来源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压力时,有些人可以轻松化解,有些人却会感到非常的焦虑和担忧?

  一般而言,像这种“想太多”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1. 生物性成因 

  因为遗传因素,有一些人,他们生来神经系统就有可能更加敏感、更容易激动。

  行为遗传学研究领域发现,第十七对染色体上有一个叫SERT (五羟色胺转化基因)的基因,这个基因短的人,更可能患焦虑症。

  不过,遗传因素只会影响易感性的人群,在之后所经历的成长历程和所处环境都有可能会成为刺激其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 

2. 教育原因 

  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由于“过度保护”或“高标准、高要求”导致其孩子逐渐认为自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保护过度”的父母

  有一些父母,对世界表现出过分谨慎的态度,他们通常会否定孩子,“不行,这很危险”“别去,你做不到”。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与世界交手的同时会锻炼出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因此总是对孩子过分的保护。然而,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得孩子养成逃避和自我否认的个性,当他直面问题的时候只会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容易恐慌、焦虑。

  ②“不可靠”的家长

  年幼的孩子通常都需要大人的帮助,才能够逐渐学会独立生存。但是有一类父母,他们为了所谓的“锻炼孩子”,会让孩子独自面对所有的危险,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袖手旁观,甚至人为的制造挫折。可是,过多的挫折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挫败感:原来我什么也掌控不了,我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潜在的危险变得更加的焦虑。

  ③“高要求”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挑剔,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设置高标准、高要求,也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较多的不安全感,这样的情况也很容易使得孩子在长大之后容易焦虑。这样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灌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的话,那么你将来会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就会被社会淘汰”,“骄傲使人落后,你这回考第一,那你下次还能考第一吗,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自满”等等打击自信心的想法。这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些不安的焦灼感就被种下了。哪怕将来拥有着高学历、工作表现也很好,但依然会有不切实际的担心。

3. 压力事件 

  压力事件可以分为长期累积的压力和短期内的应激事件。长期累积的压力可能由很多年未解决的心理创伤造成,例如成长经历、经济问题、婚姻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假如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就很有可能会导致焦虑障碍。短期的应激事件,例如失业、创业失败、换到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等,在短时间内遭遇重大失败、连续遭遇挫折或者生活发生明显变化时,也很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知乎就有用户提到:

我已经裸辞2个月了,每天7点多就醒了,心逐渐慌起来。

  投递出几百份简历,每周约我面试的也就一两家。

  我开始意识到行情不好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真的是焦虑。

四、焦虑时,想想最坏的结果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脑海中就会冒出无边无尽的念头,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其中。曾有相关书籍介绍了一种“对抗”焦虑的方法:

  “走到灾难的尽头”

  做法是把一张纸对折,分成两部分,在左边依次写出“最坏”的可能,如:

我的客户回访做的很差—>上司会在周会上质疑,我会哑口无言—>我被炒鱿鱼—>我没有收入,患上抑郁……

  然后,在右边写出每个可能的可替代情景:

我的客户回访做的一般—>上司没有质疑我/上司质疑我,我可以自我总结并提出补救措施—>上司虽然不满意,但没有开除我—>我可以找到其他工作……

  对比左右两侧,你就会发现,“最坏的结果”往往是很夸张的。

  所以,与其让焦虑的各种想法在脑海中蔓延,不如拿起笔将这些想法写下来。同时我们还可以写下其他的可能性,将注意力从最糟糕的结果转向其他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降低焦虑值的方法,比如:

  ①学会放松

  当我们在被焦虑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让自己平静下来,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或者正念冥想等方式。或者可以创造一些专属于自己的小妙招,例如和自己约定好数数,数五十下就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上。

  ②与焦虑情绪相处

  焦虑的产生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例如脸颊通红、紧张流汗、大脑空白等等。但是,假如你从内心深处抗拒这种情绪,你就会又增加一份焦虑: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那些快速消除焦虑情绪的行为往往会使你更加焦虑。因此,不妨接纳自己的焦虑情绪,和“焦虑”做朋友。

  当这位朋友来临时,虽然会使你分心,但你可以轻快的和它打个招呼,继而继续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假如依旧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话,可以尝试带着焦虑做一些其他兴趣,当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情绪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

  ③建立自己的效能感秘籍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多放一些在我们取得的进步上,用清单或者日记的形式将这些记录下来,为自己积攒一些能量。

  ④借助外部资源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向朋友或家人求助,而不是选择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家人和朋友不是只为了看到对方永远开心快乐的一面,同时也可以是我们孤独无助时的强力支撑。因此,假如我们感到焦虑无助时,要记得,我们并不是独自一人。

五、最后

  虽然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它不仅仅只有坏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焦虑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它可以作为一种面对危机时的提醒,使我们更好的应对未知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接受和允许焦虑的存在,将焦虑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力量。然而,如果 你已经长期深陷焦虑的困扰,也要记得及时地去寻求帮助。

  焦虑之音,爱您更懂您!由焦虑之音官方主笔团携手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家等,结合热点话题,围绕抑郁焦虑、职场学习、家庭困扰、婚恋情感、人际社交、亲子关系等各类主题,打造一个多维度的心灵疗愈内容平台。通过精彩内容阅读互动,带您探索自我,缓解情绪焦虑,提升生活品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