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比较推崇正面管教,父母效能,提倡不惩罚不打骂孩子的处理方式。以往,我们管教孩子的时候,奖励和惩罚是手拉手出现的,做好了有奖励,做不好有惩罚,但是,现在,不提倡惩罚了,那么奖励呢?
很多家长很迷茫,说,都说物质奖励不好,是不是?那么,觉得孩子做得很好的时候,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物质奖励不好。
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如果有几次加班工作,老板说,嗯,工作完成的很好,于是给我们红包。每次我们加班,老板总是给红包,久而久之,我们就有期待,一旦加班,就会有红包。而且,我们的需求也会开始膨胀,第一次老板给200的红包,我们就觉得挺开心了,越到后面,越觉得,200有点少,应该再多给一点,否则就会觉得加班不值得。相信大家之前也听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老人给在屋外吵闹的孩子物质奖励,让他们每天来帮忙制造噪音,然后,慢慢的降低物质奖励的份额,到最后取消物质的奖励,然后孩子就不愿意来“帮忙制造噪音”了。其实,这个老人就是利用了对物质奖励对人的影响,反向控制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物质奖励会有这样的影响呢?其实是把人的主动行为,转换成了为了奖励的行为。本来是自发的,愉悦的想要完成事情,但是,用了物质奖励以后,就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做事,做事的动机就变了。
但是,奖励完全不可行吗?我认为也不是。
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奖励的方式又分只对结果进行,强调过程,短期,长期。还有一种,家长可能会把奖励当成诱饵和威逼利诱的手段。
我们先来看物质奖励。
当我们感到孩子某个行为是很好的,值得推崇和奖励的时候,也可以用物质奖励。我们奖励的,可以是孩子的品质,孩子对某件事的坚持,孩子克服了某个困难等。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时,处处,经常性的给奖励,而是很不容易才有一次奖励,并且说清楚,奖励的到底是什么~至于精神奖励,也是同样的原则,我们需要强调给孩子的是,我们奖励的是你做事的毅力,精神,不认输,坚持等品质,而不是因为你做出了什么成果。精神奖励的方式也很丰富,比如可以让孩子选择周末去哪个特别想去的地方玩儿,或者看一部喜欢的动画片,或者玩儿会儿电脑等,都属于精神奖励。无论用哪种奖励的方式,都需要控制量,控制度,讲清楚奖励的点!
家长如何用奖励培养孩子做事的习惯呢~我们可以把奖励的期限拉长一些。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规划一个几天的计划,或者一周的计划,让孩子按部就班的完成,完成以后,给与奖励。那么,这样的奖励是滞后的,是长期的,也是有效的。然而,并不是有了这样的奖励,孩子就能如我们所愿自觉自愿的去完成,在过程中,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管控自己,给自己留出余地。我就给豆豆定了每周计划完成的奖励,如果全部做好,就能有2元零花钱,我们执行这个方案已经2个月了,最初,豆豆还经常无法完成任务。后来,我们找原因,制定应对方法和调整方案;到现在,豆豆每周都能得到奖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豆豆得到了零花钱,做的事情有进步,除此之外豆豆还收获了如何坚持做事,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所以,奖励不是不能给,而是看怎么给。
当然,我碰到过有的家长威胁孩子,你不去做**事,今晚就不能看电视;你做了**事,我才给你买玩具。其实,这些都不是奖励了,而是变相的威胁,如果家长以这种心态去奖励孩子,孩子会很容易以奖励为目的,无法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这样的奖励,最好就不要了。
那么作为老师呢?老实可以给学生物质奖励吗?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在课堂上会发卡片,小贴贴,画星星来奖励孩子良好的课堂表现。这其实是老师给孩子鼓励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控制课堂的需要。但是,如果老师把奖励当成控制课堂的唯一手段,就会本末倒置了。奖励不能滥用,也不能拿来讨好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学生,课堂的规则是他们本来就该遵守的,如果做的好给与奖励,做的不好也要给与相应的惩罚,比如放到冷静角,比如出教室去休息一会儿。这里面,老师最要保障的不是单一的每个学生个体,而是把课堂放到第一位,最大化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下课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奖励只是一个载体而已,在奖励背后,初衷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方法如何,在过程中如何管控,这些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