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是个灿烂的日子。从来没有到过来龙,这里的热情点燃了我。学校门口,老师们笑脸相迎;步入校园,孩子们的问候不绝于耳;最让人兴奋的,是那笼个儿大馅儿多的大包子,这包子,一个就足以开启美好的一天了!
我上的是第一节课,这多少让我有些紧张。课前到教室里与孩子们见了一面,看得出来,对于我的到来,他们也是很兴奋的,眼里闪着光芒,抿着嘴满是掩饰不住的笑意。他们看起来活泼可爱,这让我放心不少。然而,课堂上,也许是左右两侧和后面坐着的一排排老师,让他们感到了压力,于是他们有些怯场了,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我只好打足精神,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引导、再引导,总算完成了这节课。40分钟下来,额头沁满了汗,手心也湿了。
两周前,林老师问我是否愿意上一堂课。有这样的机会,我当然是愿意的。有时候,总是打着“忙”的旗号,纵容自己犯懒、颓废。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不会了,那就该卯足劲儿往前冲了。
随文仿写,这种课型我从来没有上过,心里没有底。林老师说,尽快选定一篇文章,他和我一起备课。可选文对于我来说,也是个难题。翻遍了三年级下册没上过的每一篇文章,好像没有几篇可以进行说写训练了。我决定选择课后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学校语文组老师们知道我要去上教研课,大家都很关心我。曹校长仔细询问我上课的内容,当听说我打算上《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她立刻否决了,这篇课文已经有很多很多老师上过了,还能有什么新意呢?接着,我们俩一起坐下来一篇一篇地斟酌,最后选定了《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
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次修改。第一稿是我自己设计;林老师看后给出了第一次修改建议,我参照老师建议,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在进行了两次磨课后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容总是无法完成,于是在林老师、曹校长及语文组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导入部分由“猜诗句”改为了“儿童诗创作”,将朗读训练部分进行了压缩;又进行一次磨课后,我将设计进行了最后一次小调整,形成了最终呈现的样子。
课堂教学进行了四次打磨。语文组好几位老师都非常积极地帮助我磨课,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有了大家的群策群力,才让这堂课最终得以呈现在大家面前。
课上完了,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随文仿写”的一些更为清晰的认识。
语文老师一定要非常清楚:语文学科应该重视什么?“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堂上,“说”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点。很多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常常抱怨部分孩子写不出好文章,甚至下不了笔。其实这是由于我们长期忽略了“说”的训练。课外的“说”更多靠家长引导,语文老师就更应该重视课堂上的“说”。“我手写我口”,只有能说,才能写得出来。
“何为‘语文’?语者,语言也;文者,书面语言也。”这句话,就言简意赅地告诉了我们“说”、“写”对语文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说”和“写”的训练呢?林老师说:“对于‘说’和‘写’的训练,‘篇篇有点,点点有法,法法可练’。随文仿写课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熟知课文内容——课文中寻求说写的方法——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练写。”
对于林老师提出的“随文仿写”课堂操作方法,我有自己的理解。
熟知课文内容,主要是训练“读”。按照朗读训练的几个层次进行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只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为后面的“练说”、“练写”打下基础。
寻求“说”的方法,主要是训练“说”。通过“说词语——说句子——说片段”等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在练说中,渗透方法,方法不在多,一两点足以。充分地说,是为了更从容地写。
迁移方法练写。通过读和说的训练,一步一步搭梯子,由易到难,关注习作方法的指导。一课训练一个点的仿写。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定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随文仿写”,让我对语文课又有了全新的认识。牢牢记住林老师的教诲:篇篇有点,点点有法,法法可练。每一篇课文选择一个恰当的点,扎扎实实进行“说”和“写”的训练。语文教学,从“小”,从“细”,一点一滴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